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穿刺针斜面与脊柱平行穿刺法减少椎管麻后腰背痛的效果。方法:选择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拟行腰一硬联合麻醉患者300例,随机分为穿刺针斜面与脊柱平行法(P组)150例和与脊柱垂直法(C组)150例,分别于麻醉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随访观察记录两组腰背疼痛情况。结果:P组第1天、第3天、第7天腰痛疼痛情况为25例、11例、3例,发生率为17%、7%、2%,C组为56例、34例、8例,发生率为37%、2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穿刺针斜面与脊柱平行穿刺法可明显减少椎管麻醉后腰背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方法将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进行股骨颈骨折手术的180例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90)。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方法,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的麻醉方法。观察2组低血压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心动过缓及缺氧发生率、术后不良反应、镇痛效果。结果在麻醉过程中,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为16.7%,对照组为1.1%,而高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为0%,对照组为18.9%,观察组心动过缓及缺氧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为17.8,对照组为18.9%;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0%与17.8%)、头晕嗜睡(2.2%与17.8%)、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1.1%与15.6%)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VAS评分平均为(2.2±0.2)分,对照组为(4.1±0.3)分,观察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对麻醉满意度评分平均为(9.2±0.2)分,对照组为(9.3±0.1)分,2组患者术后对麻醉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实施过程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较之应用全身麻醉效果更佳,其安全性也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预防腹部手术患者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腹部手术行气管插管复合全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观察组)和芬太尼组(对照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滴注布托啡诺10μg/kg或芬太尼1μg/kg。比较两组在苏醒期躁动及疼痛评分,记录自主呼吸恢复及拨管时间、拨管后10 min呼吸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苏醒期躁动及疼痛评分、自主呼吸恢复、拨管时间、拨管后10 min呼吸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布托啡诺组小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能安全有效地预防腹部手术患者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苏醒期的躁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复合咪唑安定消除椎管麻醉腹部手术牵拉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在腰-硬联合麻醉或硬膜外腔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B组)静脉滴注布托啡诺0.015mg/kg+咪唑安定0.04mg/kg,对照组(F组)静脉滴注芬太尼0.8μg/㎏+咪唑安定0.04mg/kg,观察二组病例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病例对腹部牵拉反应完全消除48例(80%),不全消除12例(20%),F组对牵拉反应完全消除45例(75%),不全消除15例(25%),二组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B组呼吸抑制1例,嗜睡7例,腹肌僵硬0例,头晕1例;F组呼吸抑制5例,嗜睡6例,腹肌僵硬8例,头晕4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布托啡诺复合咪唑安定可有效消除椎管麻腹部手术的牵拉反应,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肺活量呼吸法、潮气量呼吸法以及逐渐增加浓度法三种不同方式诱导的七氟烷在全身麻醉中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将我院普外科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拟进行气管插管全麻择期手术90例患者根据手术顺序循环归入肺活量呼吸组(甲组,n=30)、潮气量呼吸组(乙组,n=30)和逐渐增加浓度组(丙组,n=30),分别以肺活量呼吸法、潮气量呼吸法以及逐渐增加浓度法吸入七氟烷诱导麻醉,静脉泵入1.5~2mg·kg-1·h-1丙泊酚及1 ~ 2μg·kg-1·h-1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并记录诱导前(T1)、睫毛反射消失(T2)、插管前(T3)、插管后1 min(T4)、3min(T5)和5min(T6)等6个时间点患者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肌肉松弛效果等指标,评价不同诱导方式的七氟烷在吸入麻醉中的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计算其发生率.结果 T1 3组患者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乙组、丙组患者的睫毛反应消失时间分别为(83.2±23.18)s、(110.3±26.74)s、(142.6±25.14)s.3组患者间睫毛反应消失时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甲组与乙组,t=4.214,P<0.05;甲组与丙组,t=6.355,P<0.05;乙组与丙组,t=4.521,P<0.05).患者麻醉后DBP、SBP和MAP及HR均有下降,与T1时间点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一时间点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3组患者的SpO2与T1时间点相比具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一时间点内各组SpO2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肌松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甲组10.0%,乙组和丙组均为6.7%,x2=0.310,P>0.05).结论 3种不同方式诱导的七氟烷在全身麻醉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不大,肺活量呼吸法的诱导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穿刺针斜面与脊柱平行穿刺法减少椎管麻后腰背痛的效果。方法:选择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拟行腰-硬联合麻醉患者300例,随机分为穿刺针斜面与脊柱平行法(P组)150例和与脊柱垂直法(C组)150例,分别于麻醉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随访观察记录两组腰背疼痛情况。结果:P组第1天、第3天、第7天腰痛疼痛情况为25例、11例、3例,发生率为17%、7%、2%,C组为56例、34例、8例,发生率为37%、2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刺针斜面与脊柱平行穿刺法可明显减少椎管麻醉后腰背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