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2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156例初诊为MM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LMR最佳临界值,并分析LMR与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结果 外周血LMR临界值为3.01时,据此将患者分为低LMR组(LMR<3.01,n=49)和高LMR组(LMR≥3.01,n=107)。中位随访时间30.5(3~75)个月,低LMR组患者的中位OS时间(55个月vs.未达到)和中位PFS时间(21个月vs.39个月)均显著短于高LMR组(P<0.05);低LMR组患者的OS率和PFS率均显著低于高LMR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液系统二重癌的发病因素、肿瘤分布情况及预后,早期识别疾病复发、转移、二重癌的发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合并实体瘤的二重癌患者26例。结果 其中第1癌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12例,包含2次癌均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7例。第1癌为实体瘤者共14例。第1癌为造血系统肿瘤与实体瘤相比,前者两次肿瘤的平均间隔时间更短,分别为10.6个月和48.7个月,且前者5年总体生存率低于后者,分别为54.5%和92.3%(P<0.05)。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继发二重癌者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治疗能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156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的最佳临界值,并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初诊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国际预后指数评分、Ann Arbor分期、血红蛋白、结外病灶数目、B症状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显著长于低水平组(P<0.05);高水平组患者的3年OS率显著低于低水平组(67.1% vs. 86.7%,2=11.152,P=0.001),3年PFS率显著低于低水平组(56.8% vs. 74.3%,2=5.371,P=0.02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858μg/L是影响初诊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升高与DLBCL患者生存不良有关,是初诊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s)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外周血表达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0例初治型MM患者为MM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8±8)岁,年龄范围为48~76岁。另外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6±11)岁,年龄范围为45~74岁。MM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一线治疗方案,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及调节性T细胞(Tregs)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前MM组患者MDSCs[(8.40±2.15)%]、TAM[(6.33±1.34)%]、Tregs[(9.25±3.68)%]、IL-6[(13.40±0.80)pg/ml]均高于健康体检组[(0.47±0.26)%、(1.80±0.89)%、(2.42±3.31)%、(2.45±0.2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M组患者MDSCs[(0.94±0.41)%]、TAM[(2.64±1.12)%]、Tregs[(1.92±1.51)%]、IL-6[(5.62±0.56)pg/ml]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SCs在MM不同阶段呈规律性表达,与TAM、Tregs表达趋势一致,提示在MM发生、发展过程中MDSCs可能参与了骨髓瘤细胞的免疫耐受及肿瘤逃逸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对A549非小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及肿瘤组织和基质中PDGFB、PDGFRβ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伊马替尼的抑瘤机制。方法 建立裸鼠A549非小细胞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0.9%NaCl)、低、中、高剂量伊马替尼组(50、100、200 mg/(kg·d))。连续灌胃给药28天,观察不同浓度伊马替尼对肿瘤生长的影响;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PDGF/PDGF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及AKT、ERK1/2蛋白磷酸化水平;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DGFB、PDGFRβ蛋白在肿瘤基质中的表达。结果 伊马替尼组裸鼠A549非小细胞肺癌移植瘤的生长受到抑制,肿瘤组织中PDGFB的表达降低,PDGFRβ、AKT、ERK1/2的磷酸化水平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的肿瘤基质成纤维细胞中PDGFB、PDGFRβ表达显著减少。结论 伊马替尼对裸鼠非小细胞肺癌A549移植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瘤机制可能是下调肿瘤基质成纤维细胞中PDGFB和PDGFRβ的表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