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1例P1+P^K+P-(P1^K)表型个体的血型、抗体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血型和不规则抗体,采用PCR扩增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α-1,4-galactosyltransferase,A4GALT)和β-1,3-N-乙酰半乳糖氨基转移酶基因(β-1,3-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B3GALNT1)编码区,并测序分析DNA序列。结果血清学试验鉴定受检者为P1^K表型,血清中含有可与P阳性红细胞凝集并溶血的抗-P,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其B3GALNT1基因编码区存在c.202C>T(CGA>TGA)纯合突变。结论受检者为罕见的P1^K表型,血清中存在抗-P,B3GALNT1基因c.202C>T无义突变可能是导致其P1^K表型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编码的AtlE蛋白介导生物膜起始黏附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DNA的方法检测了相应时期的胞外DNA的释放量,并用DNA酶(DNase□)研究表皮葡萄球菌胞外DNA在生物膜形成和起始黏附中的作用;采用pBT2质粒同源重组敲除的方法构建了表皮葡萄球菌1457的atlE基因突变株。研究atlE基因敲除突变对起始黏附能力、生物膜形成及胞外DNA释放能力的影响。结果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的表达与胞外DNA的释放量有相关性;DNA酶能影响未成熟生物膜且能降低起始黏附能力;□atlE菌株胞外DNA的释放减少,起始黏附能力明显降低,不形成生物膜。结论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编码的AtlE蛋白能通过释放胞外DNA在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膜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γδT细胞属于固有免疫细胞,主要位于皮肤、小肠等黏膜及皮下组织和外周血中。γδT细胞的功能包括抗感染、抗肿瘤、免疫监视、免疫调节和维持免疫耐受等作用。在病毒入侵机体的过程中,γδT细胞表型和功能发生变化,搭建了固有免疫细胞及免疫细胞的桥梁,除了起到直接的细胞毒杀伤作用,还作为免疫调节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发挥了抗感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表皮葡萄球菌脚阴性突变株,以期获得仅icaC基因不同而其他遗传背景与表皮葡萄球菌1457株相同的突变株,对脚基因产物在细菌形成生物被膜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构建同源重组质粒pBT2-△icaC,经金黄色葡萄球菌RN4220株修饰后电转化入表皮葡萄球菌1457株。将含重组质粒的表皮葡萄球菌1457株在40℃多次传代,筛选出icaC敲除突变株(△icaC株)。检测△icaC以株生长曲线,采用微量板半定量法检测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并采用斑点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菌多糖黏附因子的合成。结果使用同源重组法敲除表皮葡萄球菌1457株基因组中的脚基因,△icaC株的生长曲线与表皮葡萄球菌1457株相似,但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细胞外多糖黏附因子含量显著降低。结论表皮葡萄球菌1457株中脚基因的缺失对细菌生长无明显影响,但显著降低细胞外多糖黏附因子含量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为进一步研究表皮葡萄球菌脚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表皮葡萄球菌trap基因表达与生物膜形成的相关性及其对agr系统的活化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板半定量法检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表型,二维电泳和高灵敏度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比较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蛋白质表达谱,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检测trap基因和RNAⅢ的转录水平,CLUSTALX对表皮葡萄球菌trap基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序列进行分析,Mega软件构建进化树。结果比较分析形成生物膜的表皮葡萄球菌ATCC 35984株与不形成生物膜的ATCC 12228株生长中期的蛋白质组,发现ATCC 35984株的TRAP蛋白量明显高于ATCC 12228株。转录水平的检测显示ATCC 12228株和生物膜阳性临床SE1457、SE671株的trap基因均低转录,但RNAⅢ的转录水平未降低。SE1457株agr系统突变后,RNAⅢ的转录明显降低,trap基因的转录无变化。RNAⅢ的转录随细菌生长变化而增加,trap基因转录保持不变。trap序列分析显示其在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较为保守,但存在明显的进化距离。结论在本论文所研究的表皮葡萄球菌菌株中,trap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不存在直接的调控相关性;并提示TRAP蛋白不是表皮葡萄球菌agr系统活化所必需的细菌产物;表皮葡萄球菌trap基因序列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之间存在差异,可能与其功能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4年1月~2016年4月青岛及周边地区血型血清学疑似A3或B3亚型样本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ABO基因增强子(-3 988 bp~-3 645 bp)、启动子(-149 bp~-2 bp)、外显子1~7及侧翼序列、以及第一内含子中转录因子GATA结合位点(~+5.8 kb)序列,对于有突变的样本再进行单倍型测序确认.结果 2014年1月~2016年4月青岛及周边地区共发现28例血清学疑似A3、B3亚型样本,占同期亚型样本的10.9 %.通过基因序列分析共发现了4例A307、2例B301、1例B310和1例B311.未发现台湾人多见的B303和日本常见的启动子和调控区域突变亚型.结论 青岛及周边地区A3亚型分子机制变化小,B3变化较大,与台湾、日本差别明显,与上海、浙江等国内省市较接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福氏志贺菌喹诺酮类耐药临床分离株DNA旋转酶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parC基因的突变情况,探讨GyrA和ParC氨基酸改变与喹诺酮类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取47株福氏志贺菌临床分离菌,对其gyrA、parC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并采用SAS(V8.2)软件分析GyrA和ParC改变和喹诺酮类耐药性的关联程度。结果44株喹诺酮类耐药菌在gyrA、parC基因QRDR均发生有义突变,gyrA83位密码子突变(TCG→TTG)最为常见.存在于43株耐药菌。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GyrA83位、ParC80位氨基酸改变与萘啶酸的耐药性密切相关(P〈0.01,R^2=0.999),GyrA83、87位氨基酸改变与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密切相关(P〈0.05,R^2=0.872)。结论GyrA Ser83→Leu突变是导致福氏志贺菌临床株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关键突变,此单位点突变即可介导福氏志贺菌对萘啶酸的耐药,但对环丙沙星耐药需同时存在GyrA和/或ParC多个位点突变或其他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例ABO血型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的血样标本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采用试管法对此例血样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应用直接测序及单倍型测序的方法确定其基因型。结果此例样本血型血清学结果显示,其正定型为AwB型,反定型为B型;直接测序及单倍型测序最终结果显示,其中一条等位基因为O01,另一条等位基因与A101标准序列相比,存在c.297A>G、c.657C>T、c.796C>A、c.803G>C及c.930G>A碱基突变。结论经基因测序证实,此例血清学定型困难的样本基因型为O01/B(A)new型,此突变类型的B(A)型既往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血清学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出1例产生抗-Dib抗体的Di(a+b-)稀有血型。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直抗试验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试验,采用DNA测序方法鉴定患者的Diego血型基因。结果患者体内存在抗高频抗原抗体,分子水平确定其为Di(a+b-)稀有血型,因此其抗体为抗-Dib抗体。结论分子生物学鉴定血型基因有助于抗高频抗原抗体的鉴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表皮葡萄球菌trap基因表达与生物膜形成的相关性及其对agr系统的活化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板半定量法检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表型,二维电泳和高灵敏度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比较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蛋白质表达谱,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检测trap基因和RNAⅢ的转录水平,CLUSTALX对表皮葡萄球菌trap基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序列进行分析.Mega软件构建进化树。结果比较分析形成生物膜的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株与不形成生物膜的ATCC12228株生长中期的蛋白质组,发现ATCC35984株的TRAP蛋白量明显高于ATCC12228株。转录水平的检测显示ATCC12228株和生物膜阳性临床SE1457、SE671株的trap基因均低转录,但RNAⅢ的转录水平未降低。SE1457株agr系统突变后,RNAⅢ的转录明显降低,trap基因的转录无变化.RNAⅢ的转录随细菌生长变化而增加,trap基因转录保持不变.trap序列分析显示其在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较为保守,但存在明显的进化距离。结论在本论文所研究的表皮葡萄球菌菌株中,trap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不存在直接的调控相关性;并提示TRAP蛋白不是表皮葡萄球菌agr系统活化所必需的细菌产物;表皮葡萄球菌trap基因序列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之问存在差异,可能与其功能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