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
应用TP-CBS心脏功能监测仪测试了35例食管癌病人经胸手术时心功能变化,显示心搏出量、心输出量、脉压差、心脏指数等参数的变化早于心率的变化(P〈0.05),为心率变化的亚临床表现。1‰肾上腺素盐水切口皮封影响心脏功能,应当慎用。开胸、压肺、过弓时影响心搏出量、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和脉压差等心功能参数,统计学出现显著差异(P〈0.05或〈0.01),暂停手术应用局麻药物行肺门、大血管周围封闭,或心脏  相似文献   
3.
护生临床实习阶段是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也是将在学校的理论知识进一步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阶段。是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的初步尝试过程。也是为提高其护理素质,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打下基础。这一阶段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既安全可行又可减少患者并发症,促进康复。但术后十二指肠营养管的管理是肠内营养成功的必要保证。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施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1631例。在术中均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以下简称营养管),于术后第2天鼻饲匀浆膳进行肠内营养。现将术后与营养管有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做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营养管及肠内营养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报告我院1990年8月至1991年10月施行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胃肠线吻合28例,丝线吻合21例的内镜检查结果。食管、胃吻合口多为类圆形占83.7%。术后3周丝线残留率为100%,肠线为10.7%;3和6个月丝线残留率分别为70.6%和35.7%。而肠线则全部吸收。丝线吻合口有糜烂者14例占66.6%,触血者12例占57.1%,线周围脓肿10例占47.6%,而肠线有糜烂者3例占10.7%,触血者2例占7.1%,无线周脓肿。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4641例食管、贲门癌术后34例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资料,其发生率为0.73%,死亡率为44.1%。本组资料表明:病人年龄大、手术时间长和手术操作对支气管肺组织的损伤是支气管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支气管和肺组织原有病变是其主要诱因。粘液脓性或脓痰、肺部湿性罗音、肺部X线表现和纤支镜下支气管粘膜的病理改变是可靠的诊断依据。本文讨论了治疗方法和效果,认为对疾多粘稠、咳痰无力的病例,尽早行气管插管住以机械辅助呼吸,能够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血氧饱和度,降低死亡率。本文还讨论了一些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8.
应用TP—CBS心脏功能监测仪测试了35例食管癌病人经胸手术时心功能变化,显示心搏出量、心输出量、脉压差、心脏指数等参数的变化早于心率的变化(P<0.05),为心率变化的亚临床表现。1‰肾上腺素盐水切口皮封影响心脏功能,应当慎用。开胸、压肺、过弓时影响心搏出量、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和脉压差等心功能参数,统计学出现显著差异(P<0.05或<0.01),暂停手术应用局麻药物行肺门、大血管周围封闭,或心脏表面喷洒后恢复正常。因此,术者应操作轻柔,动作敏捷,尽量减少手术刺激,以保障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9.
病理组织学诊断对胸内肿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皮穿刺活检是取得其病理组织学诊断的重要方法。1992年6月至1998年6月,我们应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套管细针,模拟机定位经皮穿刺诊断胸内肿块100例,103个肿块诊断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0例均为痰检、纤支镜检查及其他方法检查未能确诊的胸内肿块病人。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2岁,中位年龄57岁。病变位于右肺上叶28例,中叶10例,下叶24例;左肺上叶15例,下叶16例,2例两肺结节样病变;左上…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切除适宜长度的探讨:附2325例切除标本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作者通过2325例食管癌切除标本及其中201例残端癌阳性病例的观察分析了癌旁食管切除长度与断端癌阳性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癌旁食管各切除10cm以上为最适宜的切除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