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贝母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的干燥鳞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8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川贝酮(chuanbeinone,Ⅰ)、梭砂贝母酮(delavinone,Ⅱ)、贝母乙素(peiminine,Ⅲ)、西贝素(imperialine,Ⅳ)、petil-idine(Ⅴ)、贝母甲素(peimine,Ⅵ)、贝母辛(peimisine,Ⅶ)、solanidine 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eopyranoside(Ⅷ).结论 化合物Ⅰ、Ⅱ、Ⅳ、Ⅴ、Ⅷ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狼毒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狼毒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其所含多种化学成分,主要类型是黄酮类和萜类,还含有鞣质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及甾醇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艾滋病病毒、抗白血病及驱虫作用,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腹水中M2型巨噬细胞(M2 macrophage)调控腹膜内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分离卵巢癌患者腹水中M2型巨噬细胞,体外无血清刺激后,收集上清M2作为条件培养基(M2 macrophage conditional medium,M2 CM),分别采用结晶紫染色实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和小管样结构形成实验,检测共培养刺激后其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EA.hy926增殖、迁移以及小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刺激后EA.hy926细胞分泌促血管蛋白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结果:①经M2 CM刺激后,EA.hy926细胞的增殖能力提高,结晶紫染色后检测OD值为0.192 6±0.002(P<0.05)。②细胞迁移能力提高,迁移细胞数为84.81±2.04(P<0.001)。③M2 CM可显著促进内皮细胞小管样结构形成,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ELISA显示经M2 CM刺激后,EA.hy926分泌IL-8为(1 570.45±118.64)ng/L,VEGF分泌量也显著升高,为(502.21±133.61)ng/L,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EOC腹水中M2型巨噬细胞可能通过上调内皮细胞分泌VEGF及IL-8等促血管生成因子,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及小管样结构形成,从而促进卵巢癌腹膜内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4.
川贝母中非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和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的干燥鳞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川贝母中共分离鉴定了:β-谷甾醇(β-sitosterol,),单棕榈酸甘油酯(2-monopalmitin,)等12个化合物.从梭砂贝母中共分离鉴定了E-对-羟基肉桂酸甲酯(E-P-hydrox-ycinnamic acid methyl ester, 16)等13个化合物.结论:有15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贝母属中分离得到,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为首次从川贝母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梭砂贝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金钗石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金钗石斛是常用中药,为兰科(Orchidaceae)石斛属(Dendrobium Sw.)植物金钗石斛(D.nobile Lindl.)的新鲜或干燥茎,其化学成分类型主要有生物碱类、酚类、多糖类等,其中生物碱类为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主要有抗肿瘤、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白内障和抗菌等作用.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类总结,为金钗石斛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浅裂鳞毛蕨中一个新二氢黄酮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浅裂鳞毛蕨(Dryopteris sublaeta Ching et Hsu)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Sephadex LH-20,硅胶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浅裂鳞毛蕨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2(S)-5,7,3’-三羟基-6,8-二甲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即3’-羟基荚果蕨素(1),荚果蕨素-7-O-β-D-葡萄糖苷(2),菠甾醇(3),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4),谷甾醇(5),胡萝卜苷(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4为首次从鳞毛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浅裂鳞毛蕨中的一个新二氢黄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浅裂鳞毛蕨(Dryopteris sublaeta Ching et Hsu)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浅裂鳞毛蕨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2(S)-5,7,3′-三羟基-6,8-二甲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1),荚果蕨素(5,7-二羟基-6,8-二甲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matteucinol)(2),去甲氧基荚果蕨素(5,7-二羟基-6,8-二甲基-二氢黄酮,desmethoxymatteucinol)(3)和2′-羟基去甲氧基荚果蕨素(5,7,2′-三羟基-6,8-二甲基-二氢黄酮,2′-hydroxy-desmethoxymatteucinol)(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的体内外抗氧化作用及该作用与其心肌保护药理功能的关系。方法:测定TET的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以及对过氧化氢(H_2O_2)损伤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并利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在大鼠体内造成心肌损伤模型,从死亡率和心电图两方面观察TET的心肌保护作用。再初步检测TET对大鼠左心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以及丙二醛(MDA)4个体内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影响。结果:TET能够显著性地、呈剂量依赖性地清除体外DPPH自由基、降低H_2O_2对H9c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并且,预先腹腔注射TET能够降低ISO引起的大鼠死亡率和心电图ST段电压上抬的幅度,初步检测后发现,TET亦能够升高大鼠左心室SOD、CAT和GSH水平,降低MDA含量。结论:TET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功能,其作用可能与它抗氧化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浅裂鳞毛蕨根茎中的化学成分,用Sephadex LH-20,silica gel等柱色谱方法从其水提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浅裂鳞毛蕨素A(1),浅裂鳞毛蕨素B(2),浅裂鳞毛蕨素C(3),浅裂鳞毛蕨素D(4),东方荚果蕨酯A(5),东方荚果蕨酯C(6),熊果苷(7),3-甲氧基-4-羟基苯基-1-O-β-D-葡糖苷(8)和3,4-二甲基苯基-1-O-β-D-葡糖苷(9)。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其余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
冯卫生  曹新伟  匡海学  郑晓珂 《药学学报》2005,40(12):1131-1134
目的研究浅裂鳞毛蕨(Dryopteris sublaeta Ching et Hsu)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 Toyopearl HW-40, Sephadex LH-20,硅胶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浅裂鳞毛蕨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3,5-二羟基-二苯乙烯-3-O-新橙皮糖苷(1),3,5-二羟基-二苯乙烯-3-O-β-D-葡糖苷(2),白藜芦醇葡糖苷(3)和3,5,4′-三羟基-二苯乙基-3-O-β-D-葡糖苷(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