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浅表型(0~Ⅱ型)早期胃癌(EGC)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7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ESD治疗的64例0~Ⅱ型胃分化型黏膜内癌或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靛胭脂染色标记病灶边界的对照组和NBI-ME标记病灶边界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手术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病理标本直径和病理标本面积在胃上部、胃下部及总和病例组中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水平切缘阳性率0%(0/32)稍低于对照组6. 25%(2/32);观察组整块切除率100%(32/32)、完全切除率96. 9%(31/32)和治愈性切除率93. 8%(30/32)分别略高于对照组93. 8%(31/32)、93. 8%(30/32)和90. 6%(2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6. 25%(2/32)明显低于对照组25. 0%(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采用NBI-ME联合ESD治疗0~Ⅱ型EGC可能准确判断病灶边界,显著减少病灶切除范围,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2.
222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在我国发病率高,居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首。进展期胃癌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仅40%-60%。早期胃癌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然而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一直较低。因此,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是提高胃癌生存的关键。现将我院7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2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早期胃癌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在出血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敏感性,探讨血清学检测(免疫印迹法,IBT)能否提高RUT假阴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H.pylori感染检出率。方法采用RUT、组织学(W-S染色法)和IBT三种方法检测2009年1月~8月经胃镜确诊的39例出血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组)住院患者H.pylori感染情况与33例非出血性消化性溃疡(非出血组)门诊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以最少两种诊断方法阳性为H.pylori感染诊断参照标准。结果RUT在出血组H.pylori阳性率43.6%低于非出血组8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组IBT阳性率87.2%明显高于RUT阳性率43.6%(P〈0.001);也高于W-S染色法阳性率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出血组RUT灵敏度65.4%显著低于非出血组96.3%(P=0.005)。出血组RUT阴性患者22例,依参照标准IBT可检出RUT假阴性患者9例,在出血性消化性溃疡RUT阴性患者中H.pylori检出率为40.9%。结论RUT在出血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灵敏度降低,假阴性患者增加。血清学(IBT)可作为H.pylori感染出血性消化性溃疡RUT阴性患者的补救措施或可选方法之一,有助于提高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时H.pylori感染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AID、p53在胃癌中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探讨Hp导致胃癌可能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胃上皮内瘤变(IN)和慢性胃炎组织中的AID和p53表达水平,回顾性分析AID和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胃黏膜Hp感染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thin-Starry染色法检测.结果 共有81例胃癌,32例IN,37例慢性胃炎组织参与研究.胃癌、IN和慢性胃炎组织中AID阳性率分别为60.5%、75.0%、64.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Hp阳性胃癌患者AID阳性率73.7%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48.8%(P=0.022).Hp阳性慢性胃炎组AID阳性率83.3%高于Hp阴性组4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AID和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r=0.395).肠型胃癌AID表达明显高于弥漫型(P=0.005).结论 胃黏膜Hp感染可能为诱发异常AID表达因素,异常AID表达可能诱导p53核蓄积;Hp可能通过诱导AID异常表达引起p53等基因突变在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是否安全及其预后效果。方法:2008年8月到2011年8月期间共89例患者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均通过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相关病史资料,分析本组患者ESD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随访89例,随访成功率100%。89例患者包括食管早期癌16例,食管高级别内瘤变38例,食管低级别内瘤变35例。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3.3%(84/89),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2.1%(82/89);术中穿孔2例,予以术中内镜下修补术;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均予保守治愈;3例发生食管狭窄。共对89例患者情况进行随访;ESD术后3年内病变再发1例,总复发率1.1%;随访时间10~58(36.3±21.2)个月,3年内死亡2例,3年生存率97.8%。结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可以选择ESD,该方法安全性较高并且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高危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Decorin在结肠腺瘤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 月~2008年11月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按照2006年美国《大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指南》进行风险分层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Decorin蛋白在20例正常组织、18例结肠癌和86例结肠息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583 例结肠息肉患者中,非腺瘤性息肉243 例,低危腺瘤83例,高危腺瘤257 例。腺瘤性息肉组平均年龄(58.9±13.3)岁,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55.5 ± 15.7)岁(P<0.05);腺瘤性息肉组中其息肉直径≥1cm和数量≥3 个者均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P<0.01);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为9.1%,非腺瘤性息肉为0.8%(P<0.001)。 高危腺瘤较非高危腺瘤组便血症状更多,在内镜下更易观察到黏膜改变和表面分叶(P<0.05)。 Decorin在正常组织和非腺瘤性息肉以及管状腺瘤中呈高表达,而在含绒毛状结构、高度异型性的腺瘤和癌组织中低表达;Decorin的表达与腺瘤的病理类型与异型增生程度呈相关性(P<0.05)。 结论:结肠高危息肉在临床症状及内镜下都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对结肠息肉切除后的规范筛查、诊断和合理随访具有指导意义;Decorin蛋白的检测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指标,用于息肉恶性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伊伐布雷定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肌微循环状态及血小板参数水平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伊伐布雷定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肺功能[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心功能[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HR)]、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Ⅰ(TnⅠ)、血浆B型脑钠肽(BNP)、硫化氢、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8周后,实验组FEV1%(68. 25±8. 24)%、FEV1/FVC(72. 85±9. 51)%显著高于对照组[(60. 07±8. 05)%、(63. 72±9. 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治疗后LVPWT(9. 25±1. 60) mm、HR(64. 73±1. 12)次/min明显小于对照组[(10. 48±1. 74) mm、(87. 52±1. 49)次/min],LVEF(58. 01±8. 39)%明显高于对照组(46. 32±7.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治疗后CK-MB(7. 04±1. 23) IU/L、TnⅠ(0. 58±0. 09)μg/L、BNP(186. 34±25. 63)μmol/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0. 15±3. 48) IU/L、(1. 07±0. 15)μg/L、(519. 47±88. 62)μmol/L],硫化氢(53. 94±8. 65)μmol/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1. 86±7. 0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治疗8周后MPV(9. 24±1. 60) f L、PDW(11. 75±1. 94)%明显小于对照组[(11. 98±1. 74) f L、(13. 82±1. 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9. 30%vs.4. 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伊伐布雷定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可起到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肌微循环状态与血小板参数水平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肺功能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