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7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20篇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运用多普勒导丝分析冠脉血流速度对于评价左室功能恢复、院内并发症及生存等情况都非常有意义。本研究假定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测定冠脉血流速度能预测长期的心脏不利事件。方法和结果:68例初次心肌梗死病人,PCI成功能通梗死相关动脉后用多普勒导丝测定冠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氯米芬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内分泌改善及生殖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肥胖型PCOS患者分别给予罗格列酮4mg/d和二甲双胍1500mg/d联合氯米芬100mg/d,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体重指数、内分泌参数、腰臀比和Hom a IR的变化。结果用罗格列酮治疗后排卵率为88%,周期排卵率为64.29%,优势卵泡平均个数为1.8±0.8个,妊娠率为56%,而用二甲双胍治疗后分别为72%、54.84%、1.1±0.6个、48%。两者治疗后能使LH、LH/FSH、T的血清浓度明显下降,SHBG的浓度明显上升,Hom a IR明显改善。结论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氯米芬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可靠。二甲双胍有降低体重作用、价格便宜,适用于肥胖型P-COS伴胰岛素抵抗不严重者;罗格列酮在胰岛素增敏作用优于二甲双胍,适用于胰岛素抵抗较严重的PCOS患者。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我怀了双胞胎,目前已临近8个月。听说我怀的是双胞胎,亲朋好友是既高兴又担心。他们担心我生产时如果实施剖宫产手术的话,会留下后遗症。为此,我也很担心。请问,双胎妊娠都要实施剖宫产手术吗?甘肃江晓萍江晓萍读者:就当前的医学观点,双胎妊娠属高危妊娠类型之一,与单胎妊娠相比,它具有妊娠并发症发生早、发生率高,胎儿生长易受限,低体重儿多,以及分娩过程较为复杂等特点。因此,对于双胎妊娠的孕妇,一方面要加强产前检查和护理,尽量减少及控制并发症,同时应尽可能地延长妊娠期至37周后,以促进胎儿肺成熟和增加胎儿体重,从而降低新…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 R)基因A1 1 6 6 /C多态性分布特点及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 1 3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 ,判定冠脉病变支数和危险记分。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检测冠心病组和健康对照组 (90例 )AT1 R基因多态性。结果 :检测出AA和AC型 2种基因型 ,冠心病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AC基因型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危险记分显著高于AA基因型患者 (P <0 .0 5 )。结论 :AT1 R基因A1 1 6 6 /C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无关 ,但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术后右心室功能,并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1月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患者采用LBBaP(LBBaP组),45例患者采用RVSP(RVSP组)。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均进行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图像并评估右心室大小及功能参数,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上述参数的变化。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右心室大小及功能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RVSP组患者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较术前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反映右心室功能的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射血分数、右心室间隔纵向应变、游离壁纵向应变及三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也均较术前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RVSP组患者三尖瓣环e’较LBBaP组患者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然而,LBBaP组患者右心室大小及功能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  相似文献   
6.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是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其发病年龄小、致死率高,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导管消融.作为其他治疗手段的基础,本文对现有报道中CPVT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了总结.在药物治疗中,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最为广泛,但单药治疗往往...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全球心血管疾病治疗新的挑战。药物治疗能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和注册研究证据证实,器械治疗能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逆转左室重构,改善生活质量。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最初主要是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近年来还出现了心肌收缩力调节器、左室辅助装置、迷走神经及脊髓刺激等多种器械治疗方式。本文就心力衰竭器械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国内永久起搏器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现状.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并于2012年1月至3月通过电子邮件将问卷发至各中心负责人.若回复的资料有疑问或不确定,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专门调查人上门等方式进行资料核对,获得准确信息.结果 共收到135个中心回复的有效调查表.112个中心(82.9%)在术前(含术中)预防性应用了抗生素,14个(10.4%)中心仅术后预防应用,9个中心(6.7%)术前术后均未预防应用抗生素.79.2%的中心选用头孢一代或二代或青霉素类抗生素,其余中心分别使用了头孢三代(6.7%)和喹诺酮类(2.2%)抗生素.74.1%的中心选择在术前0.5 ~2.0 h开始应用抗生素,3.7%在术中应用;其余中心分别在术前3~6 h(5.2%)和术后(10.3%)才开始应用.术后抗生素持续使用时间也各不相同:7.9%仅术前应用1次,13.5%持续应用超过72 h,其余99个中心(78.6%)抗生素应用持续时间在24 ~ 72 h.35.6%的中心术中应用抗生素液冲洗囊袋,其中大多数(81.3%)选择庆大霉素注射液稀释冲洗囊袋.结论 心脏起搏器围术期抗生素应用仍不规范,是否应用抗生素、抗生素选择种类、开始时机以及持续时间均因中心而不同.大多数中心都在术前预防性应用了抗生素,并选择抗菌谱覆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但术后应用抗生素的持续时间和抗生素液冲洗囊袋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一个猝死家系行遗传基因检测和临床表型分析,明确该家系猝死的病因,探索以猝死为首发症状病因诊断的合理方法。对象和方法收集猝死家系成员的资料,包括临床资料和静脉血,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利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对于目前报道的心源性猝死相关基因进行基因检测,发现基因变异后行Sanger法测序验证。13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和软件分析,对发现的遗传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表型分析提示本猝死家系为心源性猝死,分析可疑患者(两次不明原因的晕厥、其父为猝死先证者)的临床资料,除心电图发现窦性心动过缓、ST-T改变和间歇性QT间期延长(QT/QTc 536 ms/494 ms)外,未发现其他临床线索,综合分析临床资料,最可能的致病原因为长QT综合征(LQTs)。可疑患者遗传基因检测发现3个罕见基因变异CACNA1C c.G2573A,R858H、SCN1B基因c.C566T,p.T189M、SYNE2 c.C585A,p.C195X。其子也携带同样的三个罕见基因变异。其中CACNA1C R858H突变为肯定致病突变,能够导致LQTs 8型。虽然其子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也具有明确猝死风险。结论 LQTs 8型是导致该家系猝死的最可能病因,CACNA1C R858H突变是其遗传病因。临床表型分析结合遗传基因检测,能够指导临床更加精准的识别猝死病因,基因检测对于家系成员的早期诊断价值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30例CHD组和90例对照组ACE和AT1R基因多态性。结果ACE—DD基因型频率在CH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8.5%,14.4%,P〈0.001)。AT1R—AC基因型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13.1%,10%,P〉0.05),但合并AC基因型的DD型患者发生CHD和MI的OR值(5.836和3.985)明显高于合并AA型(3.102和2.979)。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中DD基因型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AT1R—C等位基因增加ACE—DD型发生CHD和MI的危险,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