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猫前脑和脑干向中缝背核的纤维投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缝背核在针剌镇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用HRP法,对猫前脑和脑干向中缝背核的纤维投射,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HRP注入中缝背核吻侧部后,在前脑双侧先导回皮质和梨状前区皮质V层出现较多被标记的锥体细胞;缰外侧核出现较密集且形态不一的标记细胞;下丘脑各区(视前区、外侧区、内侧区和后区)也出现散在的标记细胞。 HRP注入中缝背核尾侧部后,除前脑出现标记细胞的部位与HRP注入吻侧部者相同外,在脑干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蓝斑,其他中缝核(中央上核,中缝线形核和中缝大核)、臂旁内、外侧核及脑干网状结构等处,也观察到标记细胞。结果表明前脑皮质、缰外侧核、下丘脑各区均有纤维直接投射到中缝背核。中缝背核也接受来自中脑水管周围灰质、蓝斑、其他中缝核等核团的纤维投射;中缝背核吻侧部和尾侧部的传入投射,存在一定的局部定位关系,即中缝背核吻侧部只接受来自前脑的纤维投射,其尾侧部既接受来自前脑的纤维投射,也接受来自脑干的纤维投射。  相似文献   
2.
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50~300g,用细胞内记录和细胞内注射的方法,将灌注的(2%NB溶于0.1mol/LKCl,pH7.4)记录电极(尖端直径80~100nm,电阻60~100MΩ)置于孤束核吻侧部,同时用味素(盐,酸,糖,苦)灌洗舌。在完成生理学记录、确认其至少对一种味素起反应后,进行细胞内注射.成色反应证明71个吻例孤束核味觉神经元被标记.标记神经元经三维重组系统重组后,依据细胞体积、胞体面积、树突节段平均长度、膨体密度、树突棘密度和初级树突数量等六个形态学特征,进行统计学(ANOVA)定量分析,将标记细胞分为A,B,C,D,E,F六类.每类细胞至少有一个形态学特征与其它五类有显著的不同.本研究还发现味谱值与标记细胞的大小及树突分校点的数量呈正相关而与树突棘密度呈负相关;对四种基本味素反应的标记细胞数量依次为盐>酸>甜>苦;C类神经元的味谱值较小;单纯对苦(Quinine)反应的神经元与单纯对其它三种味素反应的神经元相比,具有胞体小、树突在冠状和矢状切面上的扩展范围小、树突整体接受面积也小的特征;在对盐类反应的神经元中,单纯氯化钠反应神经元与对所有盐类都反应的神经元相比,具有胞体表面积大、树突接受区域大、树突总长度长及在水平切面上吻尾扩展长的特点。此结果为?  相似文献   
3.
面口合谷收的形态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合谷穴与口面部联系的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荧光素单标记和双标记法,将荧光素碘化丙啶(PI)和双苯甲亚胺(Bb)分别注入“合谷”穴区和“四白”穴区,取同侧脊神经节颈1-颈8,胸1-胸2,颈上,中,下交感节及三叉神经半月节,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结果:在脊神经节颈5-颈8观察到大量PI单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颈6-颈7,在三叉神经半月节也可见大量Bb单标记细胞,另外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可见少量PI-Bb以标记细胞,占标记细胞的4.5%。结论:三叉神经半月节有向“合谷”穴和“四白”穴的分支投射,这可能是“面口合谷收”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44 cats wer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spinal cords of 40 animals were injuredat about L_1 level by using Allen's method (400g/cm)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A)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group (n=20) and B) control group(n=20). 2 weeks after spinalcord injury, 80% of animal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urvival and 45% of animal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urvival.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p<0. 05).The motor evoked potential was recorded two week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The latency of theshort latency peak was 15. 61±4. 98 mS and the amplitude was 10. 61 0. 59 mV in the treatmentgroup; and 21. 7±5. 02 mS and 0. 56±0. 32 mV in the control group. Both latency and amplitude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 05, P<0. 05). The Anti-NF-H (neuro-filament) was determined at 2 and 4 weeks respectivel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The more NF-Hpositive labeling fibers were foun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 01 ).The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人体下肢穴位与非穴位痛阈的差异,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制定人体随机测量数据表和人体体表图。选无心理和生理疾病的66名成年人,用Von Frey测量小腿和足部感受器阈值,分析对比穴位与非穴位痛阈值的异同。结果:膀胱经承山、昆仑、京骨和束骨的痛阈显著低于非穴位,昆仑的痛阈值最低(P<0.05);足三里同一水平节段穴位足三里、阴陵泉和阳陵泉与同一水平节段的非穴位比较,穴位处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P<0.05);下巨虚同一水平节段的穴位下巨虚、外丘、阳交、飞扬、漏谷与同一水平节段的非穴位比较,穴位处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P<0.05);解溪同一水平节段的中封、商丘、解溪、申脉相比较,解溪穴的痛阈值最高(P<0.05);分布于趾间的荥穴之间比较,侠溪穴和大都穴的痛阈值较高(P<0.05);位于足少阴肾经的水泉、太溪、筑宾和足太阴脾经的漏谷之间比较,漏谷的痛阈值最高,水泉次之(P<0.05)。结论:穴位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且穴位之间的痛阈值也存在差异,表明穴位确实具有相对特异性,从而为临床选穴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糖尿病小鼠脑内N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研究探讨一氧化氮 (NO)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针刺的效应。方法 :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糖尿病小鼠脑内神经原性一氧化氮合酶 (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结果 :糖尿病可引起小鼠脑内各区 (包括大脑皮层、海马、下丘脑和杏仁核 )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增多 ,大脑皮层和杏仁核内的nNOS表达增加有显著性意义 ,在杏仁核和梨状皮质过度区也有大量nNOS阳性神经元分布 ,而针刺能抑制糖尿病引起的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增加 ,这种抑制作用在大脑皮层和杏仁核具有显著性意义。另外在糖尿病小鼠的海马、下丘脑中可见到nNOS阳性神经元 ,也较正常组多 ,针刺右侧“太溪”对nNOS阳性神经元的增加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均未达显著性意义。结论 :糖尿病可增加脑内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 ,针刺可抑制这种nNOS阳性神经元的增加 ,有类似NOS抑制剂的作用 ,可拮抗nNOS的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糖尿病小鼠脑内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蓬文  杨芳  盛树力  晋志高  陶之理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462-3463,F003
目的:观察糖尿病小鼠脑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分布及APPl7肽对其分布的影响,为多肽对糖尿病脑病和AD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体质量28—32g,鼠龄8周,共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和APPl7肽治疗组(APPl7peptide+DM组)。用链脲佐菌素诱发小鼠糖尿病模型,并皮下注射APPl7肽(B-淀粉样肽前体蛋白319—335)给予治疗。4周后取脑组织进行IGF-1R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糖尿病组IGF-1R阳性反应细胞广泛分布于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等部位,而正常对照组及APPl7肽治疗组仅在皮质、海马可见阳性反应细胞,DM组与C组、APPl7peplide+DM组海马阳性反应细胞数分别为(22.3&;#177;1.7),(14.5&;#177;1.4),(15.2&;#177;1.1)个/10倍物镜。后两组与D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0.1,0.2,p&;lt;0.001)。C组与DM+APPl7ueutide组小鼠海马IGF-1R免疫组化红、绿、蓝像素值分别为86&;#177;8,101&;#177;6,130&;#177;5(F=3.3,0.6,0.5,P&;lt;0.01)和84&;#177;6,102&;#177;6,132&;#177;6(F=1.2,6.0,7.0,P&;lt;0.01),且着色淡。结论:糖尿病小鼠脑内多个区域存在较多的IGF-lR阳性神经元,而APPl7肽能使IGF-IR阳性反应细胞出现的部位和数量正常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尿病小鼠脑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分布及APP17肽对其分布的影响,为多肽对糖尿病脑病和AD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体质量28~32g,鼠龄8周,共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和APP17肽治疗组(APP17peptide+DM组)。用链脲佐菌素诱发小鼠糖尿病模型,并皮下注射APP17肽(β-淀粉样肽前体蛋白319~335)给予治疗。4周后取脑组织进行IGF-1R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糖尿病组IGF-1R阳性反应细胞广泛分布于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等部位,而正常对照组及APP17肽治疗组仅在皮质、海马可见阳性反应细胞,DM组与C组、APP17peptide+DM组海马阳性反应细胞数分别为(22.3±1.7),(14.5±1.4),(15.2±1.1)个/10倍物镜。后两组与D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0.1,0.2,P<0.001)。C组与DM+APP17peptide组小鼠海马IGF-1R免疫组化红、绿、蓝像素值分别为86±8,101±6,130±5(F=3.3,0.6,0.5,P<0.01)和84±6,102±6,132±6(F=1.2,6.0,7.0,P<0.01),且着色淡。结论:糖尿病小鼠脑内多个区域存在较多的IGF-1R阳性神经元,而APP17肽能使IGF-1R阳性反应细胞出现的部位和数量正常化。  相似文献   
9.
针刺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导致学习记忆障碍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其学习记忆行为的改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87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假手术组、脑缺血组、糖尿病+脑缺血组(模型组)、糖尿病+脑缺血+针刺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3d后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再灌注2次。术后1个月,用跳台和Morris水迷宫判断其学习记忆能力;取海马组织,HE染色观察CA1区的细胞分布。针刺治疗从术后1周开始,取穴为“百会”、双侧“三阴交”“脾俞”或“百会”、双侧“肾俞”“足三里”,两组穴位交替进行,手针治疗,刺入后提插捻转,以手下有涩紧感为度,留针30min,隔日1次,共治疗15次。结果:电击后15min模型组的被动回避反应下台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24h后仍小于其它各组(P<0.05);针刺组下台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模型组学会主动回避反应的训练次数显著多于其它4组(P<0.001);针刺组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最短(P<0.01),游泳的距离也最短(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呈现明显的神经元缺失,脑缺血组的神经元也有所减少,针刺治疗后神经元缺失有所减轻。结论: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可在短期内造成学习记忆障碍,糖尿病可加重脑缺血造成的脑损伤,针刺可改善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学习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10.
新生大鼠足三里穴区感觉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足三里穴为临床治疗腹部脏腑疾病的主要穴位,因此"肚腹三里留"成为数百年来指导临床医家的要诀.在针麻手术中,如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阑尾手术等也都将其作为主穴.近年来对于足三里穴区的感觉传入研究,多应用成年动物作为模型,足三里穴区传入神经纤维的组成有髓传入纤维多于无髓传入纤维,比例为2.7∶1,无髓传入纤维在针刺镇痛中似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