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运用明确路标的短期模块化培训方式助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病例大赛(简称“大赛”)培训的经验。方法 对参加2020年首届广东省大赛的外科住培医师行明确路标的模块化短期培训。包含SP问诊训练、疾病特点及诊治原则训练、医疗文书及病例分析书写训练、综合实战训练4个模块,并分步进行。结果 经过培训后,学员问诊、检验检查结果判读、首次病程记录书写均得到提高,但是病例分析及医疗文书书写提高幅度不大。学员均满意此次培训,均认为书写手术知情同意书及诊疗方案制定是难点内容。结论 明确路标的短期模块化培训能有效提高外科医师的问诊、检验检查结果判读及首次病程记录书写的水平;但是外科治疗相关的临床思维较难提高,需要加强平时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移植中心行首次肝移植手术的68例肝硬化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0~6个月、7~12个月、12个月以上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健康调查简表(medical outcome study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与疾病专用调查表——慢性肝病问卷(chronic liver disease questionaire,CLDQ)。结果在肝移植术前,肝硬化患者的SF-36和CLDQ各维度评分均偏低。术后各时段SF-36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和CLDQ的腹部症状、乏力、全身症状、活动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均为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0~6个月SF-36的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和CLDQ的情感功能、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术后7~12个月、术后12个月以上述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表各维度得分逐步升高。结论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术后早期以生理功能方面改善明显,随时间的推移,生存质量其他指标如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生生源特点,并在"双一流"背景下探讨提高医学研究生招生质量的策略。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至2019年研究生生源数据进行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个案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研究生平均报录比为4.9∶1。总体第一志愿录取率为76.9%(450/585),第一志愿录取率稳步升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与非重点专科间的差距缩小。生源地理分布以华北占30%(175/585)、华东占28%(164/585)为主。录取组考生具有六级英语成绩高(505 vs. 480,Z=-5.86,P<0.001)、年龄小(24 vs. 25,Z=-8.15,P<0.001)等特点。录取组来自"985"或"211"或双一流高校、发明专利、大会发言、省部级以上获奖的比例均高于非录取组。结论 应继续完善学科调整优化机制,适当加大全国范围招生宣传,加强对综合素质的选拔,以一流学科建设为轴心,不断提升生源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外科ICU内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确定为ICU院内感染137例患者的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结果137例患者中分离出感染病原菌223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最多,为120株,占53.8%,前三位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41株,占18.4%,前三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真菌62株,占27.8%,前三位分别为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季也蒙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呈现多重耐药或泛耐药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普遍升高,而敏感性降低,肺炎克雷伯菌表现了相对于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较好的敏感性及较低的耐药性。阳性菌菌株及真菌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耐药性上升,但目前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的阳性菌株及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真菌菌株。结论该ICU的院内感染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构成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真菌的感染比例也较高,且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对男性受者性生活状态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且术后存活半年以上的男性肝移植受者,共69例。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与直接询问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受者发病前、发病后及手术后的性生活状态。调查内容包括性欲状况、阴茎勃起情况(夜间及清晨)、勃起强度、性生活频度、性高潮情况、性生活满意度以及性生活认知情况(性生活对肝功能是否有影响)。结果受者发病后的性欲状况、阴茎勃起强度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发病前和手术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发病前比较,受者发病后和手术后性生活频度、性高潮情况、性生活满意度异常的发生率均较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发病后比较,受者手术后性生活频度、性高潮情况、性生活满意度异常的发生率较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夜间及清晨阴茎勃起异常的发生率和性生活认知(认为性生活对肝功能有影响)的几率,发病前、发病后、手术后,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肝移植可改善终末期肝病男性患者的性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高危肝移植手术患者术后的器官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146例术中失血量3 000 ml以上的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术后静脉使用乌司他丁剂量将上述高危患者分为大剂量组(HD组:400 kU,q6 h)和常规剂量组(RD组:400 kU,q12 h)。HD组63例,术中失血量(5.0±2.9)L,术后当天APACHEⅡ评分20.9±7.5、SOFA评分15.0±3.2;RD组83例,术中失血量(6.2±4.5)L,术后当天APACHEⅡ评分20.0±7.4、SOFA评分14.6±3.4。观察静脉应用乌司他丁5 d治疗后第3、7天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改变。同时了解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肾替代治疗比例以及90 d生存曲线。连续性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MELD评分、CTP评分、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后当天APACHEⅡ和SOF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静脉应用5 d乌司他丁后,未观察到有不良反应发生。虽然两组术后90 d生存曲线无统计学差异(?2=0.566,P=0.452),但HD组第3天和第7天的APACHEⅡ评分、第7天的SOFA评分改善更为明显(5.6±4.5vs.3.6±3.4,t=-2.910,P=0.004;8.5±4.7 vs.4.5±3.9,t=-5.468,P<0.001;4.7±3.2 vs.3.2±2.8,t=-2.944,P=0.004);RD/HD感染发生率(39.6%vs.23.8%,OR 2.11,95%CI 1.024.37,?2=4.129,P=0.042)、肾替代治疗比例(22.9%vs.9.5%,OR 2.82,95%CI 1.054.37,?2=4.129,P=0.042)、肾替代治疗比例(22.9%vs.9.5%,OR 2.82,95%CI 1.057.55,?2=4.51,P=0.034)、机械通气时间(Z=-5.112,P<0.01)、ICU停留时间(Z=-2.604,P<0.01)较RD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能显著改善高危肝移植术后患者多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行肝移植的患者。根据"肠道菌群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菌群失调组和非菌群失调组,分析其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同时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肠道菌群失调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到179例患者资料,最终纳入141例。在141例肝移植患者中,术后3个月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共59例,发生率为41.84%(59/141),多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53/59,89.83%),尤其术后14 d内(46/59,77.97%)。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前大量腹水、术后长时间全肠外营养(TPN)、肠功能障碍及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是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高。术前大量腹水、术后长时间TPN、术后肠功能障碍及术后长时间抗生素应用是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鼻肠管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资料。按照肠内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组(鼻肠组,26例)和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组(鼻胃组,28例)。在两组患者均于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第2天开始给予鼻饲整蛋白制剂(瑞代),观察两组患者达到肠内营养支持目标的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指标(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入住ICU时间、感染及胃肠道并发症等的发生率。结果 (1)按照体质量计算热卡需求量,鼻肠组较鼻胃组更快达到肠内营养支持目标的时间,分别为(3.0±0.8)d和(7.7±2.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肠组较鼻胃组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2.0±0.8)d和(6.7±2.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第30天时,鼻肠组的血清总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鼻胃组,分别为(64±6)g/L和(61±6)g/L,(120±17)g/L和(106±1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鼻肠组较鼻胃组平均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11±5)d和(14±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肺部感染、高血糖、腹泻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快达到肠内营养支持目标,缩短入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9.
芦荟对小鼠便秘的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芦荟对便秘小鼠的通便作用和对小鼠肠蠕动和肠壁重吸收水分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给小鼠灌服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建立小鼠便秘模型。采用观察首次排红便的时间、粪便的性状、干重量以及小鼠肠推动的推进百分率,来判断芦荟治疗便秘的作用,并探讨其对小鼠肠蠕动和肠壁重吸收水分功能的影响。结果高或中浓度用药组小鼠首便时间为(200.8±19.4)min和(229.3±17.5)min,与阴性对照组(253.8±23.2)min比较,均能缩短便秘小鼠的首便时间(P<0.05),且高浓度用药组的效果更为明显(P<0.05);高或中浓度用药组小鼠排便的总干重量为(45.0±8.5)mg和(33.0±9.5)mg,与阴性对照组(16.5±9.3)mg比较,均能增加便秘小鼠排便的总干重量(P<0.05),且高浓度用药组的效果更为明显(P<0.05),而且湿便较多,与阳性对照组(64.5±18.8)mg比较(P<0.05);高、中或低浓度芦荟治疗组小鼠肠蠕动的推进百分率分别为(93.7±4.0)%,(86.5±9.5)%和(80.4±13.4)%,与空白对照组(69.0±8.4)%比较,均能提高便秘小鼠肠蠕动的推进百分率(P<0.05), 其中高浓度组最为明显。结论芦荟能有效加强小鼠肠蠕动和减少肠壁重吸收水分功能,且作用温和,起到治疗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于本中心行肝移植手术的全部病例,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共有177例患者参与研究,其中60例在术后24 h内开展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试验组);117例早期予以全肠外营养,直至患者肛门排气后开始肠内营养(对照组)。根据患者术前的MELD评分进行分级,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不同MELD评分的患者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影响。 结果177例患者中共有106例(59.9%)发生术后感染。性别、MELD评分与早期肠内营养3个变量为影响总感染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7、0.045、0.000)。早期肠内营养可以降低11≤MELD评分≤20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P=0.014)。随着MELD评分增加,早期肠内营养对感染发生率的影响逐渐缩小。 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降低中度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