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腔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pressure,IAH)是普通外科手术及腹部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该并发症起病隐匿,如不予以重视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其他更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进展为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1].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根据患者IAH的压力适当提高呼吸机的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氧合情况,但过高强度的PEEP可能对心排量(cardiac output,CO)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拟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观察根据患者腹内压力予以相应比例强度的PEEP对患者氧合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以探索合适的PEEP治疗区间.  相似文献   
2.
2004年2月~2008年2月,我们采用B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技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21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肠外营养期间的两种目标血糖控制方案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12例腹部手术后的非糖尿病患者(血糖≥11.1mmol/L),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T组,血糖目标值4.4~6.1mmol/L)和试验组(IT组,血糖目标值6.1~8.3mmol/L),分别监测血糖水平,统计血糖监测次数、低血糖事件、感染发生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IT组的血糖监测次数、低血糖事件发生明显低于CT组(P〈0.05);两组的感染发生率、切口愈合障碍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将术后患者的血糖控制于8.3mmol/L以下与4.4~6.1mmol/L相比,更为安全而且对患者的预后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的成分血输注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58例ATC患者随机分成按照3:1输注悬浮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的对照组和按照1:1输注的试验组.检测每个患者术前及术后前3 d的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标准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统计前4 d的PRBC用量、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的休克纠正率、并发症发生率、28 d伤死率.结果 试验组前4 d的PRBC用量少于对照组,(21.5±6.6)单位vs(29.2±8.3)单位;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7.9±5.8)d vs (11.3±8.7)d和(10.8±7.5)d vs (17.9±14.3)d;休克纠正率高于对照组,92.9% vs 40.0%;并发症发生率和28 d伤死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3.6% vs 96.7%和21.4% vs 50.0%(P均<0.05).试验组术后的PT、INR、FIB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按照1:1输注PRBC和FFP治疗ATC,不仅能减少PRBC的输注,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而且能提高休克纠正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28 d伤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肝脏移植后再灌注早期血液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TNF-α、肝酶学指标的关系,探讨再灌注早期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对20例肝硬化晚期病人(实验组)接受肝移植术前1h,供肝恢复血供后1、2、4及6h抽取患者外周血进行肝酶学检查,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外周血中NF-κBP65表达,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中TNF-α表达水平,同时与1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外周血肝酶学指标、NF-кBP65和TNF-α水平对比。结果肝移植术后早期外周血肝酶学指标在4h达到高峰,4h后呈现下降趋势,NF-κBP65和TNF-α的表达水平在2h达到峰值,且均高于移植术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F-кBP65及TNF-α在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表达,同时伴有肝脏损伤酶学指标反应性上调,表示肝移植术后肝脏炎症通路活跃,可能和缺血后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乌司他丁对肝脏移植早期外周血NF-κB、TNF-α和酶学活性的影响,研究乌司他丁对肝脏移植术后早期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收集36例肝硬化晚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实验组在肝移植时给予乌司他丁30万U+生理盐水10mL静脉滴注,对照组给生理盐水10mL静脉滴注,在供肝恢复血供后1、2、4及6h抽取患者外周血进行肝酶学检查,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外周血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表达,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中TNF-α表达水平。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移植术后早期各时相点外周血肝酶学指标、NF-κBP65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肝移植后早期肝脏炎症通路,对肝脏移植后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外科干预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910医院123名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54名患者接受了外科干预治疗,69名采用非手术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生存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时,外科干预可以明显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存率(P<0.05)。结论 外科干预对于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门脉高压常导致胆道解剖形态的改变,在后期可发展为症状性门脉性胆道病。门脉性胆道病的形成与胆管受压、缺血、感染等因素有关,诊断主要依赖于MRCP等检查,治疗可采用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但门体分流术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本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89例患肝内胆管结石行部分肝切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门静脉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发现其中22例患者有门静脉系的静脉血栓形成(血栓组),其余6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患者术前所检测血小板数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剂(t-PA)水平及生化肝肾功能等纳入研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统计结果发现,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肝内胆管结石患者PVT形成的危险因素(OR=15.89,95% CI:3.89-71.36,P=0.002),研究未能提示年龄、性别、血小板数量和APTT等传统凝血指标是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可能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其门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时机启动RRT对外科术后急性肾损伤(AK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abse databases的文献,纳入1990-01-01-2019-12-31期间不同时机启动RRT治疗外科术后AK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RCT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早期RRT组和晚期RRT组在年龄(MD=0.75,95%CI:-0.74~2.23,P=0.33)和性别(RR=1.07,95%CI:0.96~1.19,P=0.24)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RRT组和晚期RRT组在RRT前的肌酐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66,95%CI:-0.89~-0.43,P0.01);然而,在总病死率(RR=0.60,95%CI:0.33~1.09,P=0.10)和90 d肾功能恢复率(RR=1.06,95%CI:0.61~1.85,P=0.84)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外科术后的AKI患者早期RRT不能降低病死率,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较少,需要更多临床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