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目前临床对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报道较多,随访着重在皮瓣的成活、外形质地、手指屈伸活动等方面,缺少对感觉恢复的系统测定。目的:观察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感觉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采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22例,其中6例采用皮瓣内的掌背神经和指固有神经缝合。术后1、3、6、9、12、18、24个月随访患者深压痛觉、单丝触觉、两点辨别觉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止血带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4.5±0.3)个月。术后1个月22例患者深压痛觉均恢复;末次随访感觉恢复评价达S3:3例,S2:18例,S1:1例,末次随访两点辨别觉测定均大于20mm。随访患者中最长一例随访30个月,末次随访感觉测定S3,两点辨别觉测定大于20mm。该例患者感觉恢复在术后18个月以后基本无变化。结论: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深压痛觉在术后1个月就能恢复;感觉恢复能达到S3,达S3+困难;无法恢复两点辨别觉。对一些特殊行业、对指掌侧感觉要求较高的手指掌侧缺损患者慎重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设计3D打印多孔钛金属支架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找出满足大孔径和高抗压强度的结构设计方案。方法利用计算机Autodesk Inventor软件,设计15种不同孔隙结构的单元钛合金支架模型(5种类型单元体结构,分别为仿钻石-60°、仿钻石-90°、仿钻石-120°、正四面体和正六面体,每种类型单元体结构各有3种孔径,分别为400、600、800μm)及其15种圆柱体模型(直径20 mm、高度20 mm),通过Autodesk Inventor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简单模拟膝关节处受力类型及大小,转化成Mises等效应力、安全系数及形变位移的比较,分析数据,筛选出大孔径、高抗压强度的设计模型。结果 5种不同孔隙结构的单元结构模型在安全状态下,正向受力时,除正四面体外随孔径增大而最大受力减小;侧向受力时,各单元结构随孔径增大而最大受力减小;扭转受力时,仿钻石-60°和正四面体结构体随孔径增大而最大受力减小,仿钻石-90°结构体随孔径增大而最大受力增大,而仿钻石-120°和正六面体单元结构随孔径增大基本上无变化。在3种受力条件下,所有单元结构随孔径增大而形变位移增大。5种不同单元结构圆柱体模型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球囊扩张后突成形术对Kummell病的疗效。方法:23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Kummell病老年患者,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10例,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 13例,比较两种方法手术前后患者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椎体高度、Cobb角、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3~23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腰背痛和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VAS评分和ODI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天两组疼痛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后突成形组疼痛及功能改善优于椎体成形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成形组术后椎体高度及Cobb角与治疗前比较未得到有效恢复,后突成形术组术后椎体高度及Cobb角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及Cobb角仍得到有效维持,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和球囊扩张后突成形术都是治疗胸腰椎Kummell病的有效方法,后突成形术能更好地维持病椎高度和Cobb角,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施凯兵 《吉林医学》2013,34(12):2308-2309
目的:观察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人股骨粗隆下骨折17例,所有患者均在牵引床上,闭合复位经皮穿钉14例,切开复位3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5周,按改良Harris评分系统评定:优9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88.2%。结论:采用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下骨折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特点,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克氏针微创撬拨复位固定治疗移位跟骨骨折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克氏针经皮撬拨复位,结合短腿石膏固定治疗移位跟骨骨折64例(68足),评价术中和愈合后的复位率及临床效果。结果:68足Bohler角复位率术中89.7%,Sanders II型95.5%、III型91.2%、IV型75.0%;骨折愈合后复位率73.5%,SandersII型81.8%、III型76.5%、IV型50.0%;临床疗效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67.6%,Sanders II型77.3%、III型70.6%、IV型41.7%;远期创伤性距下关节炎并发症发生率11.8%。结论:微创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Sanders II、III型移位跟骨骨折经济、安全,术中解剖复位和牢靠固定是手术成功和避免距下创伤性关节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带蒂跗外侧动脉皮瓣转位失误原因及应变策略.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在带蒂跗外侧动脉皮瓣修复过程中,出现血运不良时采取的三种应变策略.结果 术后5例均获得6~24个月随访.5例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伤口无感染,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走,皮瓣质地、弹性良好,外观无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跟骨骨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7年8月,36例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和3D打印组。传统手术组18例采用常规手术,3D打印组18例采用CT影像三维重建,并3D打印机打印出三维跟骨实体模型,术前模拟手术,并应用于实际手术操作。[结果]3D打印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少于传统手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术后6个月AOFAS评分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可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改进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吻合神经的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采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并吻合神经,皮瓣切取面积1.8 cm×2.5 cm~2.5 cm×5.5 cm。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皮瓣外形、血液循环、深压痛觉、单丝触觉及两点辨别觉(2-PD),末次随访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14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长段缺损涉及末节指腹患者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15例患者获得随访,皮瓣外形良好,无臃肿,无萎缩,血液循环充分,皮瓣色泽、温度正常。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标准(S0-S4)术后3个月深压痛觉均恢复,感觉恢复达S2 13例,S1 2例;术后9个月感觉恢复达S3+ 4例,S3 11例;末次随访感觉达S3+ 5例,S3 10例,皮瓣两点分辨觉为6~18 mm。末次随访时手部功能评定为优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吻合神经的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皮瓣外形好,色泽温度正常,成活可靠,解剖切取方便,切取长度长,皮瓣感觉恢复接近正常,是手部软组织缺损尤其是掌侧长段缺损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小板裂解液联合骨髓干细胞治疗对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Gal-3 mRNA及蛋白的影响。方法 60只5~6周龄Sprague Dawley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RA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各20只。对照组仅用0.9%氯化钠溶液处理作为实验对照,RA组采用胶原诱导建立大鼠RA模型,联合治疗组在RA大鼠的基础上在关节腔施用300μL的血小板裂解液,每周3次,并在大鼠尾静脉移植1×107个骨间充质干细胞(BMSCs),每周1次,持续5周。通过蛋白印迹分析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TRAF6、Gal-3蛋白和破骨细胞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TRAF6、Gal-3以及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COX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mRNA表达。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分析对大鼠膝关节炎症指数进行分析。通过显微CT图像对大鼠膝关节骨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第1周,RA组炎症指数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0.
背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已是临床常用方式,术中保留旋前方肌对能否改善桡骨远端骨折的预后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经旋前方肌插入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行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84例(男30例,女54例)。经旋前方肌插入锁定接骨板治疗的患者76例,中途因关节面或骨折断端显露不满意而改部分切开旋前方肌治疗8例(计入总例数84例)。通过手术时间,术中复位指标(桡骨高度、关节面、掌倾角、尺偏角),术后疼痛时间及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前臂旋转功能,腕关节功能等指标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止血带下顺利完成手术,78例(不切开旋前方肌72例,部分切开6例)患者获得8~24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左右。手术时间38~72 min,平均50 min;术后累计疼痛时间约18.5 h;疼痛程度(WHO 5级分度)0度10例,1度68例,2度6例;术后次日X线检查示,桡骨掌倾角8°~14°,平均11°,尺偏角16°~22°,平均21.8°,桡骨高度8~13 mm,平均11 mm,关节面完全恢复81例,3例关节面有台阶,台阶<2 mm;临床骨折愈合时间6.8~12周,平均约7.9周;术后8个月前臂旋转功能测定为旋前50°~60°,平均57.8°,旋后78°~88°,平均84.5°。末次随访时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大鱼际部位麻木,无手指屈曲受限,拇指背伸活动受限2例,骨折复位轻度丢失3例。根据Dienst标准评分评价疗效,优66,良12,可6,优良率为94%。结论:经旋前方肌插入锁定接骨板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并在术后功能恢复方面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