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阿托伐他汀干预后,慢性非瓣膜性老年房颤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血小板活化及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方法: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后6月对照组及房颤患者血浆LPA,血小板膜上活化糖蛋白IIb/IIIa复合物、糖蛋白Ib、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果:治疗前AF患者血浆LPA、GPIIb/IIIa荧光阳性率、MPV、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GPIb荧光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房颤组LPA、GPIIb/IIIa荧光阳性率、MPV水平,vWF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1);GPIb荧光阳性率治疗后上升,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上升更显著(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浆LPA,增强血小板活化,减少内皮功能受损,可能降低老年患者AF相关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1病历摘要患者女,62岁。左上臂暗红色结节2年余。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上臂出现暗红色结节,有痒痛感,逐渐增大,未行特殊处理,近期逐渐增大,伴明显触痛。于2017年4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饮食及睡眠无明显变化,体力及体重无改变,二便正常。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脑膜瘤病史,否认外伤及蚊虫叮咬史,否认传染病史。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探讨通航飞行员代谢性疾病调查分析及影响多因素Logistic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01月~2021年01月进行体检的401例通航飞行员为调查研究对象,所有通航飞行员进行完善的体检,对体检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统计通航飞行员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将通航飞行员分为代谢性疾病组和非疾病组,对两组受试者各项资料和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认知障碍程度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脊液(CSF)各类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影响。方法:连续选择近期在我院住院的AD患者39例,对照组选择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中、老年人25例,入选对象接受了CSF促炎性细胞因子(IL-1B、IL-6和TNF—d)及抗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和TGF—t31)检测,还对AD患者进行了AD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评估。结果:AD组CSF促炎性细胞因子IL-1B、IL-6及TNF-α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及TGF-8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0.01);轻度认知损害组(ADAS—Cog总分〈20分,22例)CSF促炎性细胞因子IL-1B、IL-6及TNF-α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中、重度认知损害重组(ADAS—Cog总分≥20分,17例),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0.01);轻度认知损害轻组CSF抗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及TGF—B1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中、重度认知损害重组,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0.01)。结论:AD患者存在明确的CSF各类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异常,且随着认知损伤严重而进一步活跃。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双光子激发荧光(TPEF)成像技术,无创、活体评估X射线引起大鼠皮肤放射性损伤发展和修复过程。方法 24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25 Gy组、35 Gy组和45 Gy组,每组6只。照射后不同时间评估皮肤损伤程度,通过TPEF成像技术在体检测表皮细胞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和真皮胶原纤维荧光信号的病理改变。结果 第10天,各辐射组大鼠出现红斑和脱皮;第15~20天,随着辐射剂量地增加,辐射组出现递进性的渗出、水肿和溃疡;第25天,25 Gy组开始修复,其他组仍有渗出和溃疡。第10天,25、35和45 Gy组表皮细胞NAD(P)H荧光信号减少,乳头层和网状层荧光信号值减少,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45、28.303、26.989、6.654、7.510、7.997,P<0.05);第30天,25 Gy组表皮细胞NAD(P)H和真皮胶原纤维开始修复,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细胞出现荧光信号,35、45 Gy组未出现NAD(P)H荧光信号;25 Gy组乳头层和网状层荧光信号均逐渐增高,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t=115.133、17.431,P<0.05),而45 Gy组未出现荧光信号。结论 TPEF技术可以无创、活体检测X射线照射后表皮细胞和真皮胶原纤维信号损伤和修复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系统性教育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糖尿病系统性教育(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加疾病预见性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自我管理执行情况(遵医率)及各项指标检测值。结果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各项指标值优于入院时及对照组出院后6个月各项指标值(P <0.05)。结论糖尿病系统性教育中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增强了患者自我效能感,改善了患者自我管理,提高了患者遵医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认知功能水平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表达影响。方法连续选择近期就诊或住院治疗的AD患者39例,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参加体检健康成人25名,2组入选对象均检测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CD3+、CD4+、CD8+、CD4+/CD8+),AD组同时接受了AD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评估。结果 AD组的外周血CD3+和CD4+表达水平及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D8+则显著低于后者(P均<0.05);中、重度认知损害重组(ADAS-Cog总分≥20分,17例)的外周血CD3+和CD4+表达水平及CD4+/CD8+比值也显著高于轻度认知损害组(ADAS-Cog总分<20分,22例),而前者CD8+则则明显低于后者(P均<0.05)。结论 AD患者存在明确的辅助性T细胞高水平表达,且伴随着认知损伤加深显著而进一步严重。  相似文献   
8.
探讨色素性血管斑痣性错构瘤病患者的临床分型、发病机理、伴随系统症状以及治疗。通过报道笔者科室收集的4例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进行临床症状分型、常规检查、激光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发现4例患者中1例属于Cesioflanme型,1例对应Ⅱa型,1例对应Ⅱb型,2例归于Spilorosea型对应Ⅲa。GNA11和GNAQ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了疾病发生。常见合并症有Sturge-Weber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眼球黑变病等。激光治疗后皮损外观改善。因此,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因其临床表现及合并系统症状的多样性极易误诊漏诊。一旦发现,应进行系统检查。早诊断行激光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正临床资料患儿,男,10岁。主因面颈部、躯干、四肢出现粟粒大丘疹伴瘙痒近3个月,于2015年8月12日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口角两侧、胸背部、四肢伸侧及阴茎包皮处出现粟粒大肤色的扁平丘疹,呈片状分布,不融合,逐渐增多,偶有轻度瘙痒。患儿起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可,二便正常。既往体健,否认有药物过敏史、外伤史及感染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未见类似疾病患者。系统检  相似文献   
10.
小檗碱对人高转移肺癌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人高转移肺癌细胞株PG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黏附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2.5-40 mg/L)的小檗碱对HUVECs增殖的影响,用2.5、5和10 mg/L小檗碱分别处理人高转移肺癌细胞株PG细胞6、12和24 h, 用虎红染色法测定小檗碱对PG细胞与HUVECs黏附能力的影响, 用荧光抗体染色法测定小檗碱对PG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s表达的影响, 用双光子各向异性度成像系统观察小檗碱对PG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1)2.5、5和10 mg/L小檗碱作用HUVECs 6、12和24 h后对其生长无影响。(2)用不同浓度小檗碱处理PG细胞6、12和24 h后,与TNF-α刺激后的HUVECs相互作用后,能够显著抑制其黏附率,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 P<0.01)。(3)各剂量组的小檗碱均能使PG细胞表面的CD44s分子表达增高(P<0.05或P<0.01)。(4)小檗碱作用PG细胞24 h后能够抑制PG细胞膜的流动性,且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这种抑制作用增强。结论:小檗碱对PG细胞与HUVECs的黏附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小檗碱增加PG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降低其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