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8岁,因“全身疼痛伴身高下降3^+年”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双侧甲状腺未扪及,驼背,胸廓呈鸡胸畸形,无压痛,肾区无叩痛,双下肢肌肉萎缩。实验室检查:血钙2.99mmol/L,血磷0.47mmol/L,血钾3.4mmol/L,PTH169.6pmol/L(参考值1.6~6.9pmol/L)。全身骨密度测定:  相似文献   
2.
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扫描参数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管电流(mA)、管电压(kV)、层厚及螺距变化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 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颅骨标本采用VCTDSA扫描方法进行扫描,不同mA(100、85、75、65、50、25、10mA)、kV(两次扫描同步变化140、120、100、80kV;不同步变化120~140、100~140、80~140、100~120、80~120、80~100 kV)、层厚(0.625、1.25、2.5、3.75、5 m)和螺距(0.531、0.969)的变化组合进行扫描,用Add/Sub软件进行减影,测量减影后全图CT值反映图像噪声,减影后图像行3D容积重建(3D Volume rendering, 3D VR)评价减影图像质量.结果:变化mA、同步与非同步变化kV、变化层厚和同步变化螺距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100%),非同步变化螺距减影后图像质最为Ⅲ级(100%).随mA、kV、层厚降低和螺距增大,减影后全图CT值增大,图像噪声增加而图像质量降低.非同步变化kv的双能量减影,随kV的增加,减影后全图CT值降低,图像噪声降低而图像质量提高.结论:应用舣能量、厚层采集薄层重建、降低毫安和增加螺距,不仅能保证VCTDSA的图像质量,同时可降低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病人头部运动方式及程度对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减影后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44例(男1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6±17.6)岁)脑血管VCTDSA不固定头部的小剂量团沌测试扫描和固定头部扫描的影像数据,观察两种扫描模式下头部运动的形式、程度及减影后图像伪影的表现形式及程度.结果:不固定头部的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头部运动有3种方式:层面内移动(77.3%)、层间移动(4.5%)和混合移动(18.2%).头部运动多数为轻微移动(65.9%).减影后的运动伪影表现为高密度,多出现在解剖结构的边缘.固定头部扫描后减影后图像的运动伪影明显减少,无伪影图像率由13.6%增加至59.1%,中重度伪影图像率由47.7%降至11.4%.结论:脑血管VCTDSA不固定头部扫描.头部运动有3种方式,减影后产生多种形式的运动伪影;固定头部后扫描可明显减少运动伪影,提高脑血管VCTDS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膝关节损伤的 MRI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或关节镜证实的膝关节损伤患者术前MRI表现.结果 半月板损伤28例,内侧11例,外侧17例,其中撕裂11例;韧带损伤28例,撕裂9例,损伤以前交叉韧带(15例)和内侧副韧带(12例)为主;骨挫伤20例;隐匿性骨折5例.同时发生半月板、韧带和骨损伤3类中两者及以上的复合性损伤32例(80%).关节积液及周围软组织损伤为伴随表现.结论 MRI能准确地显示膝关节损伤的各种表现,是膝关节损伤后非创伤性检查的首选,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35岁,右侧耳鸣5年,伴右侧听力下降半年.全身多发结节20余年.10岁时双侧肘、膝、踝关节及臀部凸起约黄豆大小无痛结节,逐渐增大融合.有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及皮下类似结节(父亲及3个兄弟).体检:一般情况可,右侧外耳道狭窄,右耳听力下降.双侧掌指、指间、肘、膝、踝关节及臀部见多发大小不等隆起结节,多在关节伸面及侧面,最大鸡蛋大小,质韧,表面见数枚绿豆大小的黄色结节(图1).神经系统检查阴性.血脂:总胆固醇(TC)10.2 mmoL/L(正常值2.8~5.7 mmol/L),甘油三酯(TG)0.9 mmol/L(正常值0.4~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7.8 mmol/L(正常值1.6~3.6 mmol/L).  相似文献   
6.
减影CTA阈值调节法测量脑血管径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减影CTA中采用阈值调节法测量脑血管径线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接受脑血管CTA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阈值调节法测量并比较常规CTA和减影CTA中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血管径线差异。结果根据常规CTA血管内CT值标化阈值后,减影CTA所测各段血管径线均小于常规CTA测值(P均0.05);分别根据各自图像中血管内CT值标化阈值后,常规CTA和减影CTA所测各段血管径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减影CTA中采用阈值测量法测量血管径线准确、可靠,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减影CTA和64层VCT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减影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检索1990~2008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依据标准筛选,获取9篇文献进行研究(英文7篇,中文2篇),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这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所纳入9篇文献中,除Imakita、Romijn等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2%、99?,其余均为100%,特异性为90%~100%.从文献的图片中获得脑血管显示及动脉瘤的诊断信息,88.9%图像质量达到优良(8,9),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图像质量优,可完整的显示全脑血管.显示5级分支血管,清晰显示动静脉、动脉瘤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论: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血管模型管径阈值调节测量与自动测量准确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64层螺旋CT阈值调节测量和自动血管分析软件(AVA)分别测量血管模型管径,评价两种方法血管管径测量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建立9个密度递增的血管模型,置于9种不同密度的介质中;游标卡尺测量血管模型标准内径;CT扫描后图像行VR重组,根据血管模型内CT值调节VR图像显示阈值,进行阈值调节测量血管模型内径,后用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比较阈值调节测量和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管径大小的差异.结果:阈值调节测量组血管模型内径为10.71±0.08 mm,与真实内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组血管模型内径为12.15±0.41 mm,与真实内径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方法测量的血管模型内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结论:血管模型管径测量中,阈值调节测量法较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更准确、更能反映真实内径大小.  相似文献   
9.
CTA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血管管径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中阈值、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中窗宽及窗位、视野(Field of view,FOV)对血管管径测量的影响及相关关系.方法:建立9个不同密度的血管模型,使用不同的FOV、阈值(VR)、窗宽(MIP)测鼍不同密度血管模型管径,分析标准阈值、窗宽与血管模型管径的关系,并与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临床脑血管CTA MIP重建病例30例的窗宽及窗位,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VR重建,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847,P=0.000);MIP重建,窗宽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正相关(r=0.983.P=0.000):FOV和血管模型管径无相关性(r=-0.042,P=0.381).临床脑血管CTA MIP重建窗宽明显增宽,夸大了血管真实管径.结论:CTA血管管径测量的准确性受VR重建阈值、MIP重建窗宽窗位的影响,根据血管内对比剂密度对这些参数进行调整,保证测量血管管径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性表现与病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脾脏SANT患者的病理和MRI资料,8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对SANT的临床、MRI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8例脾脏SANT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多为单发、类圆形、无包膜、坏死及囊变,T2 WI多为低信号,增强呈渐进性向心性充填的辐轮状强化,并伴有始终无强化的星芒状瘢痕病理特征,脾脏纤维硬化性间质中间见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结节内或结节周围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及结节间纤维化.结论 脾脏SANT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特征性表现对诊断脾脏SANT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