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早期胃癌患者120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方面比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清扫淋巴结数目方面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56/6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7%(P〈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复发率与转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用于治疗早期胃癌具有优良的疗效,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渗血渗液且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迅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大黄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大黄联合应用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8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来自本院住院的患者(57例)分成标准的常规治疗组(18例)、乌司他丁治疗组(19例)及乌司他丁+大黄治疗组(20例),将本院门诊体检的健康者(16例)作为空白对照。采用放射免疫学法测定其外周血清中IL-6、IL-8水平,并评价各治疗组的病死率、治疗有效率、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上述细胞因子在患者血清中水平明显升高,经治疗5d后,存活者各组的上述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黄联用乌司他丁治疗后存活者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较其它两组缩短,治疗有效率增高(P〈0.05),但3种治疗方法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体细胞因子IL-6、IL-8水平迅速下降,较常规治疗及乌司他丁治疗组下降水平更明显,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大黄联用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不同消化道重建手术方式对血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3例远端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两组:Ⅰ组25例,采用BillrothⅠ式手术行消化道重建;Ⅱ组28例,采用BillrothⅡ式手术行消化道重建。比较两组术后血糖的变化及疗效。结果Ⅰ组术后空腹血糖(FBG)、OGTT 2h血糖(2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空腹C肽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Ⅱ组术后FBG、2h PBG及Hb A1c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空腹C肽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FBG、2h PBG、Hb A1c及空腹C肽等指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Ⅰ组临床有效率为20%,Ⅱ组为92.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876,P0.01)。结论 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方式对于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血糖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胰腺微循环障碍加重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组)、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组(AEP组)及急性坏死型胰腺炎组(ANP组)。于建模后6、12和24h,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的VEGF、TNF-α及淀粉酶(AMY)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胰腺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比较。结果:AEP组与ANP组胰腺组织中各时相点VEGF染色评分均明显高于N组(P〈0.05);建模6hANP组的评分显著高于AEP组(P〈0.05),而12和24hANP组的评分均明显低于AEP组(P〈0.05)。ANP组和AEP组血清VEGF、TNF-α与AMY含量均显著高于N组(P〈O05);ANP组与AEP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EP组建模24hVEGF含量和12hAMY含量与AN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与TNF-α(正相关(P〈O.05)。结论:VEGF作为相对独立的微循环影响因素与全身炎症反应呈正相关,但在胰腺微循环障碍持续加重期,胰腺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严重受损,VEGF表达减少,胰腺坏死病变难以逆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大黄联合应用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8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来自本院住院的患者(57例)分成标准的常规治疗组(18例)、乌司他丁治疗组(19例)及乌司他丁 大黄治疗组(20例),将本院门诊体检的健康者(16例)作为空白对照.采用放射免疫学法测定其外周血清中IL-6、IL-8水平,并评价各治疗组的病死率、治疗有效率、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上述细胞因子在患者血清中水平明显升高,经治疗5d后.存活者各组的上述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黄联用乌司他丁治疗后存活者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较其它两组缩短,治疗有效率增高(P<0.05),但3种治疗方法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体细胞因子IL-6、IL-8水平迅速下降,较常规治疗及乌司他丁治疗组下降水平更明显,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大黄联用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老年男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老年男性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40例)及对照组(4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但手术时间较长、住院费用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47个月,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老年男性腹股沟疝住院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早,并发症少,伤口疼痛轻.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手术时间将会进一步缩短,费用也将会下降,此术式将成为治疗老年男性腹股沟疝的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内镜鼻胆管引流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患者分成2组,内镜组20例于入院24 h内予逆行胰胆管造影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对照组16例行保守或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内镜组治疗的成功率为95.00%,术后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24 h、48 h血清及尿液淀粉酶明显降低(P〈0.01),且内镜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有效、微创、安全。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瓣膜成形术治疗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248例(278条患肢)行静脉瓣膜外环包成形术治疗.结果 278条患肢环包后指压法检查瓣膜功能不全立即纠正,术后均顺利恢复,有5条患肢术后出现短暂淋巴渗漏.260条患肢随诊6个月至10年,240条患肢均不用外支持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 对重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采用瓣膜外修复成形术治疗,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术后肠套叠在儿童患者中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4月~2012年1月共35例术后肠套叠患儿及100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病变好发于小肠,较原发肠套叠高85.43%。观察组消化症状占71.43%,对照组腹部包块、血便占48.57%。以上数据两组间差异性行统计分析提示,P均<0.05,差异具统计意义。结论:在腹部肠道生理功能破坏较大的儿童腹部手术中,需提高对术后肠套叠关注度,在诊断明确后积极手术效果良好,复发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CRP)水平在反流性胆管炎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反流性胆管炎的患者资料,患者治疗前均行血培养、胆汁细菌培养检查,并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4 d血清PCT、CRP及血白细胞(WBC)值;比较各项指标治疗前的检测阳性率的差异以及PCT、CRP和WBC值治疗前后的变化,根据患者感染是否控制分组,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CT、CRP和WBC治疗后/治疗前比值与感染是否控制的关系。结果:治疗前PCT、CRP、WBC、血培养、胆汁培养阳性检测率分别为92.5%、87.5%、57.5%、25.0%、100.0%,PCT与CRP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9),但均明显高于WBC和血培养(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清PCT、CPR值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血WBC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PCT比值对感染控制的判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95%CI=0.724~0.929,P0.001),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77.5%,CPR为0.764(95%CI=0.644~0.883,P0.001),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60.5%,而WBC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CRP水平是诊断反流性胆管炎的敏感指标,两者的变化对判断反流性胆管炎患者感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