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大鼠腓肠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时相变化与运动后肌纤维间毛细血管增生及运动性肌损伤(EIMD)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分为10组:安静对照组和运动后即刻、1h、2h、3h、4h、1天、3天、5天、10天组,每组6只。运动方式采用跑台运动,速度16m/min,坡度-16°;运动100min,休息5min,再运动100min。实验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腓肠肌VEGF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其腓肠肌血管增生和形态学结构变化。结果:(1)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大鼠腓肠肌VEGF蛋白较对照组表达增加,2h达到峰值(P<0.01),3h、4h、1天、3天时保持高表达(P<0.05),5天和10天时基本恢复至基础水平。(2)光镜下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第1、3天大鼠腓肠肌形态学结构异常最明显,10天时基本恢复正常。(3)光镜下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3天至10天时可见大鼠腓肠肌肌纤维间血管增生较明显。结论: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大鼠腓肠肌VEGF蛋白表达增加,5天至10天恢复到基础水平。肌纤维间血管增生滞后于VEGF蛋白表达升高,随着血管明显增生,腓肠肌损伤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
Th2和Tc2细胞在慢性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前的研究证实,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是由于体液免疫亢进所致,常伴有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变化。近年来,人们根据T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对T细胞进行重新分类,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相似文献   
3.
三氧化二砷(As2O3)10mg每日1次静脉点滴(静点)已成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首选治疗方案,但也有个别患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我们采用As2O3 10mg静脉隔日给药,并用原子荧光法监测血砷浓度,以观察小剂量As2O3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低强度Bu/Cy预处理方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低强度的Bu/Cy方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5例恶性血液病,预处理方案是:马利兰3~4mg/(kg·d)×3,环磷酰胺50mg/(kg·d)×2,阿糖胞苷2g/(m2·d)×1~2d,移植前7d开始环孢素A(CsA)3mg/(kg·d),霉酚酸酯(MMF)1g/d。结果5例病人均重建造血,未发生预处理相关严重并发症,5例病人已无病存活3~22个月(中位时间10·5个月)。结论低强度的Bu/Cy预处理方案,移植相关毒性减小,该方法治疗恶性血液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我院近期对1例环孢菌素A(CsA)及糖皮质激素耐药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患者,采用FK506、骁悉联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再障愈后患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者 ,男 ,47岁。 2 0 0 1年 3月 1日以乏力 4周收入院。该患 36年前患再障 ,于 2 8年前彻底治愈 (药物及药量不详 )。近 1 0年有农药接触史 ,每年连续接触农药 2 0余天。查体 :T36 5℃ ,P80次 /分 ,R2 0次 /分 ,BP1 2 / 9kPa。神志清 ,扶入病房 ,贫血貌 ,眼结膜苍白 ,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压痛阳性 ,心肺正常。肝未触及 ,脾左肋下 1cm ,皮肤无出血点 ,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 :Hb55g/L ,PLT1 1×1 0 9/L ,WBC1 .97× 1 0 9/L ,原始细胞 0 .40。骨髓 :增生减低 ,全片未见正常巨核细胞 ,偶见小巨核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7及胞浆内抗原CD79a、CD3、MPO在急性白血病细胞的表达规律及意义。方法 对2001-02~2003 -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39例初诊急性白血病病人,采用CD45 /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BAL)CD117表达率为87. 5%。急性髓系白血病(AML)CD117表达率为88%、cMPO表达率为70%,cCD79a及cCD3 在AML中未见表达。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2例B ALL,cCD79a均为阳性,CD117均为阴性; 3例T ALL,cCD3 均为阳性,其中1例CD117阳性; 1例T、B混合型ALL,cCD79a及cCD3 均为阳性,并伴有CD117阳性。结论 检测CD117、cMPO、cCD79a、cCD3 有助于鉴别AML、ALL、与BAL,且采用CD45 /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能排除骨髓中正常细胞的干扰,并可直接地证明双表型或双克隆型急性白血病。  相似文献   
8.
按11q畸变类型将13例具有11号染色体重排的MDS病例分为两组:一组为4例Hq~+,其中3例染色阴性或弱阳性,1例呈现多量环状铁粒幼细胞;另一组表现为9例11q~-,又分为①末端缺失,5例断点在q14,1例在q22;②长臂中间缺失,断点在q14和q23,共3例,11q~-的病人铁储增加,环状铁粒幼细胞百分数增加,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40)。以往文献中具有11q改变的MDS病例10例,11q+4例,11q-6例,两者间的环铁粒幼细胞数有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9.
连续动态观察乳酸脱氢酶对MDS预后判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动态观察MDS患者的乳酰脱氢酶(LDH)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LDH对MDS患者预后判定的意义。回顾分析我院2001-2009年确诊的163例MDS患者,诊断时的LDH的表达水平,随访患者的LDH的变化情况及其与MDS的预后、生存期和疾病进展的关系;监测血细胞、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和核型,并分析其与LDH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63例患者在诊断时LDH表达值为214U/L(102-865U/L),LDH升高组MDS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5.6月,LDH正常组MDS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6.8月,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按照IPSS预后积分系统分类,LDH升高多在中危-2和高危组,与低危和中危-1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疾病进展的MDS患者的LDH值比诊断初期和进展前明显升高,而无疾病进展的MDS患者的LDH水平基本保持稳定范围,无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预后指标比较,LDH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LDH值可作为MDS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有助于早期识别MDS进展和白血病的发生,从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中骨髓瘤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瘤细胞免疫表型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7例MM患者骨髓瘤细胞(CD19-CD38+)表面分化抗原CD56、CD117、CD138的表达特点。结果 17例MM患者中有13例(76.47%)CD56表达阳性,15例患者中有5例(33.33%)CD117表达阳性,9例患者中有4例(44.44%)CD138表达阳性;CD56、CD117、CD138的表达率与形态学骨髓瘤细胞比率之间无相关关系;CD117表达与患者贫血程度有关(P<0.01),CD117阴性时,患者贫血程度较重;而CD56表达与贫血程度无关;CD56、CD117的表达与不同的临床分期、疗效和是否有骨破坏无关;在对抗原表达情况与M蛋白分型关系的分析中发现在CD56阴性的4例患者中,有3例为不分泌型。结论骨髓瘤细胞免疫表型具有一定特点,并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