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9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同时通过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AG)确定冠脉病变特点,以期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UAP与白细胞活性的关系.方法:正常对照组1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4例,UAP组45例,分别于CAG前采外周静脉血,以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表面CD11b/CD18双阳性率表达程度;根据Braunwald心绞痛分级方法和定量CAG分析(QCA)UAP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分别将UAP组分成Ⅰ B、ⅡB、ⅢB级,并将病变长度、病变类型、病变累及血管数量和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UAP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CD11b/CD18双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80.49±9.89)%:(71.44±14.67)%和(69.75±18.68%),均P <0.01)];ⅢB级UAP患者的CD11b/CD18双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Ⅰ B、ⅡB级[(91.78±5.67)%:(77.82±9.65)%,(76.91±8.15)%,均P<0.01)];UAP组内长病变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阳性率虽高于非长病变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02±8.75)%:(79.78±9.64)%,P>0.05)];从UAP组中不同病变类型可见,随着病变类型严重程度的加重,其炎性指标也逐渐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累及血管的不同数量和病变狭窄不同程度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UA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是被激活的,随着冠脉病变处斑块不稳定性的加重,外周血黏附分子的表达亦增高,即白细胞活化状态与冠脉病变情况相关;白细胞活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脉上病变的斑块处存在着炎性反应,斑块的不稳定性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证医学证实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左心室功能和降低死亡率[1,2 ] ,但更好的选择是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CI) [2 ,3 ] 。因大多数AMI是由于病人的冠脉动脉 (冠脉 )内有血栓形成 ,故如何消除血栓性物质是治疗AMI的关键。我们用一种操作相对简单的血栓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单腔和双腔起搏器安装的争论,探讨临床实际工作中单腔和双腔永久人工起搏器的选择。方法 2009年1-12月连续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211例患者,包括118例选择单腔起搏器,93例选择双腔起搏器,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组成、心室起搏电极位置以及基本起搏参数。结果单腔起搏器组患者年龄较大,尤其是80岁以上的年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起搏器组房颤患者比例较大(P〈0.05);单腔起搏组以房室传导阻滞者较多;单腔起搏器患者的左房内径较双腔起搏器组大(P〈0.05);单腔起搏器组心室的阈值较高(P〈0.05),阻抗较低(P〈0.05);单腔起搏器组选择右室流出道较多(P〈0.05)。结论单腔起搏器在高龄、房颤患者中仍是一种可接受的有效的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无创性双水平正压机械通气 (BNIV )在老年急性心源性肺水肿 (ACPE)病人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  方法  将 48例ACPE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BNIV 药物治疗组 (简称为BNIV组 ) ,观察 2组患者开始治疗后 0 5h、1h、2h、3dNYHA心功能分级指标和住院期间的病死率等。  结果 BNIV组患者的心功能NYHA分级指数在开始治疗后 0 5、1、2h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P <0 0 5 ) ;3d时的NYHA分级在 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BNIV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BNIV在辅助药物治疗老年性ACPE中可明显加快病情的改善 ,提高早期治疗成功率 ,降低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前后院内焦虑评分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83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需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的方式,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行临床焦虑评定?观察不同性别患者在手术前后焦虑评分的差别,观察不同心功能分级之间焦虑评分的差别?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前有较低比例的焦虑存在,起搏器植入术后1周患者的SAS分值有所下降(P < 0.05)?起搏器植入术前后,不同性别患者间SAS分值无显著差异(P > 0.05)?对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而言,术前术后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焦虑分值有显著增加(P < 0.05)?结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焦虑发生率较低,男女患者在焦虑评分上无显著差异,随着心功能分级的上升,该类患者SAS分值显著上升,永久起搏器植入可以减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SAS分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房间隔起搏方式下心房电活动的变化。方法:对52例置入DDD永久起搏器并以房间隔部位起搏心房患者,进行起搏前、后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描记,测量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前后最长P波时相(Pmax)及P波离散度(Pd)。结果:房间隔起搏后Pmax及Pd较起搏前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房间隔起搏方式使心房电活动稳定,有助于预防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胡作英  戴振林  张航  肖平喜  段宝祥 《临床荟萃》2010,25(22):1943-1945,1948
目的 探讨永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的心房起搏使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连续植入永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232例患者,根据心房电极导线的选择分两组,心房主动固定电极组114例,心房被动固定电极组118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即刻、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心房起搏电极相关的基本参数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器阈值高于被动固定电极组,主动电极组术后即刻(0.96±0.27)V、术后1周(0.70±0.26)V、术后1个月(0.57±0.20)V,被动电极组术后即刻(0.45±0.19)V、术后1周(0.53±0.26)V、术后1个月(0.49±0.21)V.主动电极组感知术后即刻(2.98±0.14)mV、术后1周(2.96±0.15)mV、术后1个月(2.86±0.60)mV,被动电极组感知术后即刻(3.35±0.71)mV、术后1周(3.38±0.62)mV、术后1个月(3.41±0.80)mV.主动电极组阻抗术后即刻(528.2±11.6)Ω、术后1周(0.70±0.26)Ω、术后1个月(0.57±0.20)Ω,被动电极组阻抗术后即刻(0.45±0.19)Ω、术后1周(0.53±0.26)Ω、术后1个月(0.49±0.21)Ω.两组阈值、感知及阻抗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这些数值均在起搏器植入术要求的范围.而两组分别发生轻度脑梗死各1例,囊袋出血各2例.主动电极组发生心包积液2例.结论 结论心房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导线的起搏基本参数与传统的被动固定电极导线不同,但是在起搏器植入术要求的范围、并发症无增加,所以其可被有效和安全地使用.  相似文献   
8.
对8例心力衰竭患者静注国产氨力农1mg/kg,继以7.5μg/(kg·min)静滴6h。由漂浮导管测定血流动力学变化,HPLC法测血药浓度的改变。结果:心指数在血药浓度为1.05μg/mL左右时增加较大(最大增幅为23.8%),但不随浓度的继续上升而增高,两者有一定相关性(r=0.72,P<0.05)。肺动脉压和肺楔嵌压显著下降,但与血药浓度变化无关。提示该药的扩血管作用较明显,但可能存在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射频消融方法建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动物模型.方法 使用常规射频消融方法对5只猪的房室结区进行消融,术前预防性安装起搏器.观察其操作的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2周后处死动物,观察局部的损伤情况.结果 手术后,5只猪心脏均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操作时间为(107±49)min,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观察2周,仍然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5只猪2周内全部存活.2周后处死见Koch三角处见平均大小1.12 cm×1.51 cm的损伤区,累及心内膜及内膜下心肌.结论 使用射频消融的方法可快速、安全、有效建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猪动物模型,且无并发症,对动物心脏的影响小.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动物模型的制作提供了一个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主动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时,电极部位与其放射影像、心电图形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安装体内埋藏式起搏器的110例患者,行RVOT起搏术.行后前位,左前斜45°,右前斜30°放射照片.后前位及左前斜位区分室间隔或游离壁,右前斜位区分流出道上部或下部.术后行12导联心电图.结果 110例患者中有18例电极位于流出道以下,92例(83.6%)位于流出道上部或下部.92例流出道患者中有58例(63.0%)位于间隔部,34例位于游离壁(37.0%);25例(27.2%)位于高位流出道,67例(72.8%)位于低位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患者与游离壁起搏患者比较,QRS时间短(134±18)ms vs(142±21)ms,P<0.05.游离壁起搏中,Ⅲ导联切迹多见(P<0.01).结论 RVOT起搏的电极X线表现及心电图形态对确定起搏部位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