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对14例血管网状细胞瘤增强表现特点的分析,探讨其增强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0.35TMR仪检查和诊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血管网状细胞瘤,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9岁-62岁,平均31.8岁.14例均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4例血管网状细胞瘤中12例位于颅内,其中幕上1例,幕下11例;2例位于脊髓,分别位于颈456和胸45平面.10例单发囊性,呈大囊小结节,囊液呈长T1长T2,瘤结节呈不规则形,T1加权像呈稍低或等信号强度,T2加权像呈较高信号强度.瘤旁无水肿或水肿较轻或重度水肿.增强扫描瘤结节明显强化呈高信号强度,囊壁呈环形强化或无强化;4例为实质性,T1加权像呈中等偏低信号,T2加权像呈中等偏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显著对比增强,呈明显的高信号强度.肿瘤实质内及肿瘤旁可见迂曲的血管流空影且增强明显.结论 MRI对血管网状细胞瘤的诊断,特别是增强扫描对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场MRI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特征和价值。方法:应用0.35TMR仪检查和诊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血管母细胞瘤,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其影像特征,并借助病理学分型,探讨病理学分型与影像学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4例血管母细胞瘤中,颅内12例,脊髓2例。其中大囊小结节型10例,实质型4例。颅内幕上1例,幕下11例,脊髓2例分别位于C456和T45平面。主要特征为后颅窝大囊小结节病灶,病灶实质部分与脑脊膜有关,病灶内外粗大的血管流空信号。对MRI分型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结论:MRI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增强扫描对显示肿瘤实质部分和提高定性诊断率有重要价值。影像分型和病理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其价值和意义尚须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垂体Rathke’s囊肿MRI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鞍区垂体囊肿性病变18例,行鞍区薄层T1WI和T2WI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以及T1WI冠状位动态增强扫描,在半年内追踪复查1次,结合临床资料由2名以上高年资医师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15例鞍区囊肿性病变表现为矢状位垂体中后1/3的圆形、椭圆形肿块,冠状位居垂体中央或偏居一侧。2例鞍区囊肿性病变表现为矢状位垂体腺体部底部的扁丘状小肿块。1例鞍区囊肿性病变表现为冠状位两分叶状改变,上部相对小居垂体上缘,下部相对较大居垂体右侧缘。多数囊肿性病变主要位于鞍内,少数可向鞍上发展,大小0.3~1.2cm,信号多变,增强后有2例病灶边缘环形轻度强化信号,18例半年内追踪复查一次,垂体囊肿性病变的位置、大小、信号和增强均无明显变化。18例鞍区垂体囊肿性病变均诊断为垂体Rathke’s囊肿。结论垂体Rathke's囊肿在MRI影像上有特征性表现,复查MRI对少数特殊Rathkes囊肿的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垂体Rathke's囊肿MRI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 鞍区垂体囊肿性病变18例,行鞍区薄层T1WI和T2WI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以及T1WI冠状位动态增强扫描,在半年内追踪复查1次,结合临床资料由2名以上高年资医师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15例鞍区囊肿性病变表现为矢状位垂体中后1/3的圆形、椭圆形肿块,冠状位居垂体中央或偏居一侧.2例鞍区囊肿性病变表现为矢状位垂体腺体部底部的扁丘状小肿块.1例鞍区囊肿性病变表现为冠状位两分叶状改变,上部相对小居垂体上缘,下部相对较大居垂体右侧缘.多数囊肿性病变主要位于鞍内,少数可向鞍上发展,大小0.3~1.2 cm,信号多变,增强后有2例病灶边缘环形轻度强化信号,18例半年内追踪复查一次,垂体囊肿性病变的位置、大小、信号和增强均无明显变化.18例鞍区垂体囊肿性病变均诊断为垂体Rathke's囊肿.结论 垂体Rathke's囊肿在MRI影像上有特征性表现,复查MRI对少数特殊Rathkes囊肿的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评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良性及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MRI表现,以评估其良恶性的价值。结果:入组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病例,3例轻度不典型增生(良性)中1例位于胰头部;2例位于胰体部,表现为主胰管局部轻度扩张>5 mm<10 mm;4例中度不典型增生(交界性)中2例位于胰头,2例位于胰尾部,主胰管均扩张>10 mm<15 mm,为分叶状囊性肿块,内部有或无分隔和乳头状突起;3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伴局部浸润癌(恶性),均位于胰头部,胰管明显扩张>15 mm,为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其中1例发生肝脏多发转移。结论:MRI评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良性及恶性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