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吻合口溃疡是指胃切除术后发生于吻合口或吻合口附近空肠黏膜上的溃疡,发病人数男性多于女性,以术后2~3 a最为多见,平均发病率为1%~10%.  相似文献   
2.
吻合口溃疡是指胃切除术后发生于吻合口或吻合口附近空肠黏膜上的溃疡,发病人数男性多于女性,以术后2~3a最为多见,平均发病率为1%~10%。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①手术方法不当;②胃酸分泌过多;③应用致溃疡药物;④残胃内细菌过度生长,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笔者观察了吻合口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统计了我院自1999—10/2007—08检出的58例胃结石患者,初步分析了其成因、治疗效果、各种并发症以及可能的潜在危害。方法:胃镜直视下以活检钳及圈套器反复钳取等方法破坏结石表面层,继以5%碳酸氛钠、奥美拉唑口服。结果:58例患者54例四周内结石排除,3例内镜治疗失败,1例并胃穿孔,均改行手术治疗。结论:植物性结石以柿石多见,内镜下治疗多可排除,但随结石病史延长,碎石难度增加,胄结石多并发胃黏膜损伤、溃疡等,并可产生各种并发症,如出血、肠梗阻,甚至穿孔,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结节性胃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结节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 对77例结节性胃炎病例均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并统计感染率;检出的7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1周,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3个月后复查内镜,比较两组间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变化的改善情况;然后对照组再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1周,3个月后再复查内镜,比较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前后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变化的改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节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变化上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前后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变化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节性胃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能是结节性胃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结节性胃炎效果显著.应用于结节性胃炎的治疗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消化内镜是目前诊断消化道疾病最常用和最可靠的方法,也是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以往内镜检查一般不用镇静、镇痛药而仅用咽喉部粘膜表面麻醉来进行检查,受检者常出现恶心、呕吐、憋气等不适,给病人带来一定痛苦,部分病人在术前有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拒查。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自2004年8月以来应用咪唑安定开展无痛胃镜检查术,取得了满意麻醉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1 病例资料 例1:男,78岁。因吞咽困难月余,食后呕吐、呛咳2d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坦、软、腹部无压痛。常规胃镜检查,见食管内距门齿30cm处团块状异物,致管腔完全性阻塞。以活检钳反复钳取异物,见异物为碎肉食物,并自活检钳管道向食管腔内注水,同时吸引将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医学领域中众多学科取得了重大进展,酸相关性疾病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在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面均有较大突破的内科疾病之一。酸相关性疾病主要包括了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Zolling-Ellison综合征等,人类对酸相关性疾病的认识始于19世纪后半叶,最初人们对酸相关性疾病的认识是非常直观的、经验性的和肤浅的,真正了解胃酸在发病中的作用还是在20世纪初,当时的名言“没有胃酸便无溃疡”就是对胃酸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据内镜下表现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和糜烂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损害程度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同,随内镜分级损害越重,其治疗效果越差。本文对87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分级损害程度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