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分析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原因,进而探讨输尿管结石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分析24例输尿管结石患者ESWL治疗失败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23例取得成功,1例结石上移至肾盂而未能行钬激光碎石术,而后再行ESWL治疗。15例合并炎性息肉,2例炎性狭窄,6例ESWL碎石后结石未碎。结论:合理应用ESWL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能够有效提高碎石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阐明高能聚焦超声刀联合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前列腺癌合并志性尿潴留的优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高能聚焦超声刀联合经尿道电切术治疗12例前列腺癌合并急性尿潴留患者.先用高能聚焦超声刀照射前列腺癌灶及周边区域,然后行经尿道电切术将前列腺中叶及两侧叶切除.术后酌情再补充作1-2次HIFIJ治疗.结果 随访3~6月,3个月后I2例下尿路梗阻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抽血复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10例PSA<4ng/mL,经直肠B超显示前列腺体积缩小,前列腺穿刺活检阴性,2例PSA>4ng/mL,前列腺穿刺活检有癌细胞残留.结论 高能聚焦超声刀联合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前列腺癌合并急性尿潴留具有操作膏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众多优点,它是有效治疗前列腺癌合并急性尿潴留的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背景:不少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恶性肿瘤的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可选择性地诱导淋巴管的增生,在调节血管生成方面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相同的作用.目的:概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结构、分布、受体、功能以及在肿瘤淋巴道转移中的可能作用途径,探索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因素.检索策略: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95-01/2004-12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另外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4-12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等方法共收集到公开发表的文献405篇.文献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人类器官肿瘤,样本量≥0.②对于相似内容文献选择最新的义献.排除标准:①动物研究.②重复报告、质量较差的文献.文献评价:共32篇满足纳入标准,文献来源于综述、个例报道及专题论著.资料综合: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是目前发现的惟一一组调节胚胎组织淋巴管生成和成熟个体淋巴管生理功能的调节因子,它仅在正常成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以及内分泌腺细胞有少量表达.②在肿瘤组织中町见肿瘤周边新生淋巴管、扩张的淋巴管、有癌栓的淋巴管和有肿瘤转移淋巴结内淋巴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呈高表达.③血管内皮生长冈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调控系统可调节肿瘤间质血管网的形成和淋巴管的生成.结论: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胃癌、食道癌、乳腺痛等肿瘤细胞表达均增高,且与肿瘤细胞的转移关系密切.②一些特异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的生长因子及受体(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为研究淋巴转移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泌尿系结石CT值和结石成分间的关系及评价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17例经ESWL治疗的泌尿系结石患者,治疗前行CT扫描测定结石CT 值,对治疗后碎石进行成分分析,统计各种结石的对应 CT 值范围;根据碎石结果分排空组及残余组,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结石CT值与排空率差异.结果 本组结石平均CT值在323~1 580 Hu之间.结石CT值≤900 Hu 85例,结石CT值>900 Hu 32例.本组纯结石33例(28.21%),混合性结石84例(71.79%),混合结石的CT值均在相应两种成分纯结石的CT值之间,结石清除组81例(69.23%),结石残余组36例(30.77%),结石CT值及碎石冲击次数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平扫结石 CT 值能预测尿结石的主要成分,可作为评估 ESWL 治疗效果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微通道和标准通道在经皮肾取石术(PCNL)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我院采用C-型臂X光引导穿刺,微通道(14~18F)和标准通道(20~24F)两种不同PCNL通道行经皮肾取石术治疗肾内结石67例,其中微通道组31例,标准通道组36例;男性39例、女性28例,年龄31~67岁,平均46.3岁;左肾结石40例,右肾结石27例;根据腹部KUB测量结石大小:纵径2.0~6.8cm,横径1.5~5.4cm。对两组患者一期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分别成功建立微通道和标准通道一期行单通道经皮肾碎石取石术。微通道(14~18F,本组为16~18F)组31例,标准通道(20~24F,本组为22~24F)组36例。结石清除率分别为67.7%(21/31)和88.9%(32/36),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93±17.5min和82±12.1min,P<0.05;术后发热(体温≥38.5℃)分别为25.8%(8/31)和5.6%(2/36),P<0.05;术中出血>800ml分别为3.2%(1/31)和2.8%(1/36),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7.3±0.4d和7.1±0.6d,P>0.05。结论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标准通道,运用8/9.8FWolf输尿管硬镜或李逊肾镜与U-100双频双脉冲激光碎石机治疗直径≥2cm的肾内结石比采用微通道具有清石效率高、手术时间短、术后发热发生率少等优点,与微通道相比,不增加术中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螺旋CT 对体内尿路结石化学成份的预测以及在体外震波碎石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8 年至2010年尿路结石患者117 例,均在治疗前行螺旋CT 平扫,测结石CT 值并对治疗后获取的结石成分进行分析;选择结石大小适合体外震波碎石(PESWL)的患者,用结石CT值预测ESWL的结石粉碎率和排空率。结果所有结石的CT 值为323~1 580 Hu。单一结石成分仅33 例(28.21%),包括一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无水尿酸、二水磷酸氢钙和二水草酸钙结石,CT 值分别为(P693±128)Hu、(P1 233±241)Hu、(P368±38)Hu、1 580 Hu 和73 Hu;混合性结石84例(P71.80%),混合结石主要含两种化学成分,CT 值在相应两种成分纯结石的CT 值之间。一水草酸钙结石、碳酸磷灰石结石、无水尿酸结石、一水草酸钙+碳磷灰石结石、碳酸磷灰石+一水草酸钙结石、无水尿酸+碳磷灰石结石之间CT 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一水草酸钙结石与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六水磷酸镁胺+碳酸磷灰石之间CT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二水草酸钙结石和二水磷酸氢钙结石各1 例,CT值为673 Hu 和1 580 Hu,未参与统计分析。117例患者中结石排空者81 例(69.23%),结石残留者36 例(30.77%),其CT 值分别为(P754±146)Hu 和(P1 068±247)Hu,2 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结石CT值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体内尿路结石成分,而且还能预测体内尿路结石ESWL 后结石的排空率和失败率。CT值低者则ESWL 后结石容易粉碎和易于排空;CT 值高者结石的粉碎率和排空率较低,此类患者可考虑选择输尿管镜下取石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碎石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膀胱穿刺造瘘术在大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10年~2012年100例前列腺重量〉60g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膀胱穿刺造瘘组和非造瘘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膀胱压力、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钠的变化,分析两组的手术安全性和效果,评估膀胱穿刺造瘘的应用价值。结果两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膀胱压力、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和血钠的变化相比TURS发生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膀胱穿刺造瘘能降低膀胱压力,保持冲洗液引流通畅和手术视野清晰,能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在大体积TURP术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高能聚焦超声刀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膀胱癌的优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高能聚焦超声刀联合丝裂霉素治疗8例膀胱癌患者,随访1-6个月,观察其生活质量、相关症状,B超、CT及膀胱镜检查肿瘤大小变化和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症状明显减轻,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B超、CT及膀胱镜检查,6例病变完全消失并维持4周以上;1例部分缓解,肿瘤病灶减少50%以上;1例好转,病灶缩小25%以上,但〈50%,无新病灶出现。结论:高能聚焦超声刀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膀胱癌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它是有效治疗膀胱癌的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学术背景:不少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恶性肿瘤的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可选择性地诱导淋巴管的增生,在调节血管生成方面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相同的作用。 目的:概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结构、分布、受体、功能以及在肿瘤淋巴道转移中的可能作用途径,探索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因素。 检索策略: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95-01/2004-12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另外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4-12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等方法共收集到公开发表的文献405篇。文献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人类器官肿瘤,样本量≥30。②对于相似内容文献选择最新的文献。排除标准:①动物研究。②重复报告、质量较差的文献。 文献评价:共32篇满足纳入标准,文献来源于综述、个例报道及专题论著。 资料综合: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是目前发现的惟一一组调节胚胎组织淋巴管生成和成熟个体淋巴管生理功能的调节因子,它仅在正常成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以及内分泌腺细胞有少量表达。②在肿瘤组织中可见肿瘤周边新生淋巴管、扩张的淋巴管、有癌栓的淋巴管和有肿瘤转移淋巴结内淋巴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呈高表达。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调控系统可调节肿瘤间质血管网的形成和淋巴管的生成。 结论: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胃癌、食道癌、乳腺癌等肿瘤细胞表达均增高,且与肿瘤细胞的转移关系密切。②一些特异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的生长因子及受体(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为研究淋巴转移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