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笔者根据高原地区面神经炎发病特点,采用火针加超短波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16~58岁;发病时间最短3天,最长60天。临床表现为起病突然,多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作蹙额、皱眉、鼓颊等动作,口角歪斜,流涎,  相似文献   
2.
笔者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中干扰实验的基本原理及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对5%甘露醇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右雷佐生联合磷酸肌酸钠对蒽环类药物致乳腺癌患者心脏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B组、C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的AC或EC方案化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右雷佐生,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磷酸肌酸钠,C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右雷佐生及磷酸肌酸钠,3周为1个化疗周期。比较各组化疗后心脏损伤发生率,分析蒽环类药物致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化疗前及化疗3个周期后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血清B型利钠肽(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200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生心脏损伤49例(24.5%)。4组之间的心脏损伤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P < 0.05),心脏损伤发生率排序为对照组(50.00%) > B组(24.00%) > A组(16.00%) > C组(8.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脏保护方案的使用、化疗周期数 > 3、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 > 400 mg与心脏损伤的发生相关(P < 0.05)。化疗周期数 > 3、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 > 400 mg是蒽环类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心脏保护剂则是保护因素。对照组化疗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于A、B、C组(P < 0.05)。化疗前各组患者心肌酶、BNP、cTnI、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后对照组BNP、cTnI水平高于A、B、C组(P < 0.05)。4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右雷佐生联合磷酸肌酸钠用于蒽环类药物致乳腺癌患者心脏损伤有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复方丹参注射液致过敏反应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 1,女 ,65岁 ,因反复头痛、头晕、恶心等不适 ,来我院就诊 ,入院查体T :3 6.6℃ ,P :81次 /min ,R :18次 ,BP :2 2 /13kPa。心肺听诊无异常 ,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予降压并给予 5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 0mL ,静脉滴注。约 5min后患者自感胸闷、心慌、全身发冷、寒颤。立即停用丹参注射液 ,给地塞米松 10mg ,2 0min后患者发冷、寒颤症状有所好转。患者 2 ,男 ,71岁 ,心慌、头昏、四肢无力 ,因症状加重入院。查体T :3 6.8℃ ,R :82次 /min ,BP :19/11kPa ,神志清楚 ,双肺呼吸清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急诊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8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然后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n=19)与观察组(n=19),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奥曲肽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间患者经不同方式治疗后其临床效果与止血改善情况。结果两组间患者经用药治疗后,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常规组,且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组,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急诊治疗中给予奥美拉唑与奥曲肽,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加快止血时间,值得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西藏阿里地区鼠疫监测结果 ,探讨鼠疫控制对策. 方法 按照<全国鼠疫监测工作方案>和<动物鼠疫监测标准>进行喜马拉雅旱獭密度、体蚤调查和鼠疫细菌学、血清学检验. 结果 阿里地区鼠疫主要宿主仍然是喜马拉雅旱獭,平均密度达1.04只/hm2;梳检喜马拉雅旱獭132只,平均蚤指数2.89;测定鼠疫F1抗体血清211份,阳性125份,阳性率为59.3%,鼠疫F1抗原69份,阳性31份,阳性率为44.9%;剖检自毙旱獭46只,检出鼠疫菌22株,检菌率47.8%. 结论 宿主的高密度、主要媒介的高指数、自毙旱獭检菌率均证明本地区鼠疫进入了非常活跃时期,应加强监测和防治工作,杜绝鼠间鼠疫波及到人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拉萨市0~6岁藏族儿童体格发育的正常参考值。方法以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选取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生后24~48 h的健康新生儿、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儿保科1~6岁和拉萨市5所幼儿园3~6岁的健康藏族儿童为调查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藏族常驻居民且无先天畸形。依据年龄分为新生儿、1、2、3、4、5和6岁组。估计每个年龄组男女至少各需300名。统一配置测量工具,参考《儿童保健学》提供的方法直接测量体重、身高(长)、头围(顶臀长)、坐高、胸围、上臂围和皮脂厚度7项体格发育指标,并间接计算BMI。对纳入分析的体格发育指标数据剔除极值数据。应用LMS软件构建不同性别年龄组的8个体格发育指标的百分位数及百分位数曲线图。按照2005年中国九城市城区儿童推荐的标准和2006年WHO推荐标准,采用标准统计量检定法(Z值法),分别计算各个体格发育指标的Z值。结果 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4 330名0~6岁藏族儿童30 310个体格发育指标数据进入分析,其中男童2 114名,女童2 216名。删除对模型干扰的极值数据84(0.28%)个。LMS法构建的百分位数曲线光滑,表明每组样本量基本满足拟合曲线要求。建立了拉萨市0~6岁藏族男、女童的8个体格发育指标的x珋±s及百分位数(P3~P97)。各年龄组男童有18个体格发育指标显著大于女童,女童有6个体格发育指标显著大于男童,总体上藏族男童的体格发育指标高于藏族女童。拉萨市藏族儿童的8个体格发育指标总体上落后于2006年WHO推荐标准,更落后于中国九城市城区儿童的体格发育水平。随年龄增长,藏族2~5岁儿童的BMI值逐渐走低。结论建立的0~6岁藏族儿童体格发育指标的x珋±s及百分位数将为藏族儿童临床科研实际应用和不同民族儿童体格发育指标之间的比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3岁。左侧腋下包块1年余。查体:左侧腋下可触及1.5cm×1.0cm×1.0cm椭圆形肿块,质较硬,边界清,表面光滑,活动度可,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溃烂改变。术中见左腋下距皮面1cm深处肿块,似淋巴结样,故以左侧腋下淋巴结肿大性质待定送病检。病理检查肉眼观:椭圆形肿物,大小1.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高原地区胆囊结石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20例高原地区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血压监测、血糖、血脂、肝功等等生化全套检查及三大常规检查,并对性别、年龄、饮食、高原地区居住时间等资料进行收集,总结分析临床特点。结果:在年龄上,年龄≤29岁、30~49岁、≥50岁,分布比例依次升高(P<0.05);在病因上,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分布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但三者比例均较高;在饮食上,高血脂、高糖、高胆固醇分布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但三者比例均较高;在高原地区居住时间上,≤2年、3~9年、≥10年,分布比例依次升高(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均为高原地区胆囊结石的主要病因,年龄≥50岁人群为高危患病人群,高血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及≥10年高原地区居住时间增加了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拉萨和阿里地区人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的患病率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拉萨(海拔3680~3800m)和阿里(海拔4 400 ~4 700 m)2个地区的2 757例世居藏族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室血液学检查,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 2 757例中HAPC患者共72例,总患病率为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阿里地区HAPC患病率明显高于拉萨地区(5.2% vs 1.9%,P<0.05);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3.4% vs 1.9%,P<0.05);吸烟人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4.7% vs 2.1%,P<0.05);不同职业者中患病率最高的是牧民(9.2%),其次是个体户者(7.3%),家庭月收入最低组HAPC患病率最低(2.1%).HAPC患病率与饮酒、文化程度和各年龄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海拔(P<0.01)、性别(P<0.01)和职业(P<0.01)是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影响因素.结论 拉萨和阿里地区人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总患病率较低,海拔、性别和职业是影响其发生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