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在骨科运动系统教学中开展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专题研讨课,并评估教学效果.方法 以2017级大四临床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基于OBE理念的专题研讨教学模式教学,采取三段式设计,包括研讨前准备、专题研讨实施、研讨后提升学习3个部分.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进行教学,即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和提问为辅的教学模式.对课后考试成绩、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教学效果评价3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课后组织专题考试,考试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级标准评分.经非参数秩和检验,试验组优、良等级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自觉参与度、对教学效果满意度、对当前教学模式感兴趣方面,试验组比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OBE理念的专题研讨课以学生为中心,可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辅助灭活方式对初诊Campanacci I级、II级骨巨细胞瘤患者治疗后复发率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由我中心收治的75例确诊为Campanacci I级或II级四肢骨巨细胞瘤的初治患者进行随访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75例患者中共有54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2%.其中门诊随访40例,电话随访和信访1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12~50岁,平均30.6岁.平均随访时间是50.6个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A:病灶刮除、植骨术;B:病灶刮除、灭活、植骨术.灭活方式有高速磨钻、骨水泥、电刀烧灼、液氮、酒精.随访内容包括:(1)单纯刮除植骨术与刮除、灭活植骨术对术后复发率的影响;(2)辅助灭活方法在降低复发率中的作用;(3)不同辅助灭活方式对术后复发率影响的比较.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例采取病灶刮除、植骨术的患者复发5例,复发率为55.6%;45例采用病灶刮除、灭活、植骨术的患者复发7例,复发率为15.6%;(2)不同灭活方法都可以降低复发率,但不同辅助灭活方式比较,得出只有高速磨钻在使用和不使用时的复发率是有差别的,液氮、酒精、电刀烧灼及骨水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灭活方法及其联合使用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但是对其作用单独进行分析,只有高速磨钻达到统计学意义,其他的4种灭活方法都可以不同程度降低复发率,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初诊Campanacci I级、II级骨巨细胞瘤患者,为减少复发,应根据本医院具体情况,积极联合应用多种辅助灭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CP)治疗股骨逆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骨科采用PCCP治疗的股骨逆粗隆间骨折患者1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例患者术后25 d死于肺部感染,16例患者获得12个月随访;发生髋内翻患者2例,活动后出现轻度疼痛;2例患者发生骨折塌陷,活动后出现重度疼痛.所有患者都获得骨性愈合,均未再次手术,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4.1±9.7)分.疼痛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因素显示,复位不良的患者更容易并发疼痛症(P<0.01),并有发生骨折塌陷的趋势(P<0.05).结论 PCCP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股骨逆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其良好的骨折复位和理想的颈部螺钉位置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新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bone cement injectable canulated pedicle screw,CICPS)和传统骨水泥钉道强化方法应用于治疗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7月~2013年11月序贯纳入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T〈-2.5)43例,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采用CICPS行后路滑脱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23例采用传统骨水泥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术后疼痛和功能恢复。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及术后每年行X线和CT检查评估椎间隙高度丢失、内固定失败率和椎间植骨融合率。结果 4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33个月,平均16.5个月。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B组(P〈0.05)。A组和B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4.6%、90.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内固定松动、螺钉拔出3例,A组未发生此类情况。A组椎间隙高度丢失(2.3±1.2)mm,B组椎间隙高度丢失(3.6±2.2)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VAS评分和ODI,2组患者术后疼痛与功能均得到改善,A组效果优于B组(P〈0.05)。结论 CICPS强化内固定稳定性是一种具有较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筛选分析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基因寻找临床治疗间盘退变的新靶点。方法 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评估了临床采集到的椎间盘退变患者(IDD,n=4)和非IDD(n=3)椎间盘样本,筛选出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基因并利用基因本体论(GO)数据库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富集,筛选在IDD进展中可能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和信号通路,最后使用qRT-PCR技术对上述识别到的部分显著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测序结果识别出512个显著差异基因(DEGs),GO数据库主要将这些DEGs主要富集到角化、细胞外基质(ECM)构成、生长因子结合以及炎症趋化作用,而KEGG富集分析的前10通路分别为:阿米巴病、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ECM受体的相互作用、IL-17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TNF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以及雌激素信号通路。选取的 13个作为qRT-PCR验证目标的DEGs在两组间表达具有差异显著性(P<0.001),且所有的DEGs的表达趋势均与RNA-seq结果一致,其中3个基因组间差异倍数不显著(Log2FoldChange≤1),其余10个基因具有差异显著性(Log2FoldChange>1)。结论 ECM、生长因子、胶原纤维蛋白组分、炎症趋化因子以及TNF-α和PI3K-Akt信号通路在IDD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因素可能成为椎间盘退变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量丢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的骨量丢失是导致股骨假体发生松动、下沉或假体周围骨折,从而引起人工关节远期生存质量下降的重要内在原因。随着双能X线吸收测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翻膝中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8年9月,对14例16个外翻膝行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男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5岁(45~77岁).经过随访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评分、膝关节X线情况来评估手术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24~54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82°(伸直0°~屈曲120°)提高到术后120°(伸直0°~屈曲150°);KSS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10~6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3.9分(70~100分),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52.9分(30~7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9.3分(75~100分);胫股角由术前平均16.5°(8°~30°)改善纠术后平均7°(5°~10°),膝外翻畸形得到良好的矫正.随访中无深静脉血栓、膝关节感染、髌骨半脱位或脱位并发症发生.[结论]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TKA治疗外翻膝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瘤段切除复合~(60)钴辐照灭活回植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的临床效果,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由我中心收治的43例确诊为恶性骨肿瘤患者进行随访及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采用瘤段切除复合~(60)钴辐照灭活回植的方式进行保肢治疗。随访时观察并记录患肢功能,对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价,了解截骨端是否愈合、远处转移、局部复发、内固定有无失效及再手术等情况,并采用MST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43例中共有26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率为60.5%,其中门诊随访22例,其它方式随访(如电话、微信等) 4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平均25.8 (9~63)岁。末次平均随访时间74.3 (7~141)个月。16例(61.5%)获得无瘤生存,8例(30.8%)死亡,2例(7.7%)带瘤生存。3例(11.5%)在灭活骨以外组织内复发,行截肢手术。平均的MSTS评分为81.9%(43.3%~93.3%)。大多数患者截骨端获得了牢固的骨愈合,有3例(11.5%)患者骨不连,2例因术后不久截肢和死亡未观察到骨愈合,1例因延迟愈合行截骨端自体髂骨植骨。12例(46.2%)患者发生感染、内植物失效、骨不连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瘤段切除复合~(60)钴辐照灭活回植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偏高,对一些特定选择的病例,目前仍具有实用价值,可以作为多种保肢手段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辅助灭活方式对初诊CampanacciⅠ级、Ⅱ级骨巨细胞瘤患者治疗后复发率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由我中心收治的75例确诊为CampanacciⅠ级或Ⅱ级四肢骨巨细胞瘤的初治患者进行随访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75例患者中共有54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2%。其中门诊随访40例,电话随访和信访1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12~50岁,平均30.6岁。平均随访时间是50.6个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A:病灶刮除、植骨术;B:病灶刮除、灭活、植骨术。灭活方式有高速磨钻、骨水泥、电刀烧灼、液氮、酒精。随访内容包括:(1)单纯刮除植骨术与刮除、灭活植骨术对术后复发率的影响;(2)辅助灭活方法在降低复发率中的作用;(3)不同辅助灭活方式对术后复发率影响的比较。应用SPSSl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例采取病灶刮除、植骨术的患者复发5例,复发率为55.6%;45例采用病灶刮除、灭活、植骨术的患者复发7例,复发率为15.6%;(2)不同灭活方法都可以降低复发率,但不同辅助灭活方式比较,得出只有高速磨钻在使用和不使用时的复发率是有差别的,液氮、酒精、电刀烧灼及骨水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灭活方法及其联合使用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但是对其作用单独进行分析,只有高速磨钻达到统计学意义,其他的4种灭活方法都可以不同程度降低复发率,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初诊CampanacciⅠ级、Ⅱ级骨巨细胞瘤患者,为减少复发,应根据本医院具体情况,积极联合应用多种辅助灭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与治疗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序全  徐美涛 《中国骨伤》2011,24(8):621-624
肱骨髁上骨折位于肱骨髁上2~3cm处,绝大多数由间接暴力导致,最常见于年幼儿童,好发于5~8岁,男多于女,左侧多于右侧。近年来,随着高能量损伤情况的增加,肱骨髁上骨折在成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