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对500例尸检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进行病理分析,结果:(1)本组HCC尸检率为1.76%。(2)HCC平均年龄42.1岁。(3)HCC肉眼类型以块状型最多见,结节型次之,弥漫型最少;另有6例属早期肝癌(小肝癌)。(4)HCC组织学类型以粗梁居多,依次为细梁、巢状、腺状、不规则等。HCC组织学类型与分化程度有一定关系。(5)癌外肝病变主要特点是84.9%伴结节性肝硬化(LC)其中以大结节居多;80.2%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浆内HBsAg阳性)及35%的病例出现肝细胞不典型增生,表明以上病变与HCC发生有密切关系。(6)HCC肝外转移率61.2%,其中以血道转移最常见,血道转移中以肺为最多见。(7)HCC最常见死亡原因为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全身衰竭和肿瘤破裂出血。死因与肉眼类型及有无合并LC有较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关系,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早有所提示.国内外许多调查资料均有这样的报告,即:肝癌高发区自然人群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一般较肝癌低发区高,肝癌患者血清HBsAg阳性率也明显高于非肝  相似文献   
4.
肝穿刺常见的肝脏病变及其发生意义冷静,徐秉栋近年来,肝穿刺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肝脏疾病。因此,病理工作者对了解肝脏的基本病变是十分必要的。现将肝脏常见病变及其意义(不包括肿瘤及瘤样畸形)作一简要介绍。1肝细胞变性肝细胞变性是一个极笼统的名词,不仅见于...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肝癌高发区211例手术切除肝细胞癌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肝内HBsAg表型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非癌肝组织154例(73%)HBsAg阳性,其表型可分为胞浆型(55.8%),胞膜型(10.4%)及胞浆-膜混合型(33.8%)三型。胞浆型多散在分布,而膜型及混合型多聚集成片。2.肝内HBsAg检出率受肝内多种病变(特别是肝硬化及肝炎)所影响,在肝细胞损伤及病变活动时肝内HBsAg多呈膜型或混合型,而病变静止时则多呈胞浆型。3.肝内HBsAg检出率与肝癌患者年龄有密切关系,青年组阳性率高达87.5%,而老年组则仅41%。本文讨论中指出,在我国肝癌高发区,肝硬化并不是肝癌发生不可缺少的前驱病变,部分病例在由HBV所引起的慢性肝炎基础上直接发生为癌,HBV可能是肝硬化及肝癌共同致病因素,在其它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共同作用下,加速肝癌形成。  相似文献   
6.
用嗜肝病毒动物模型对磷甲酸三钠的抗乙肝病毒作用机理和效果作了初步的研究。18只持续感染鸭乙肝病毒的麻鸭腹腔内隔日注射200~400mg/kg磷甲酸三钠共6周,给药期间分别取血清和肝组织以斑点杂交和Southernblot试验检测乙肝病毒DNA、结果显示:尽管用药过程中血清病毒DNA滴度有一过性下降,但肝内仍显示出活跃的病毒复制。表明磷甲酸三钠的抗乙肝病毒作用机理主要不是在于抑制病毒DNA或RNA聚合酶,而且它的抗乙肝病毒效果也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7.
肝脏非实质细胞(NPC)是近年来肝脏疾病研究中比较活跃的领域之一。国际上已先后召开了3次有关NPC的座谈会。大量的研究表明Kupffer氏细胞(KC)是NPC的重要成员,它组成了体内最大的巨噬细胞(Mφ)群,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有关KC与肝癌的关系,我们尚未见国内外系统报道。为了进一步研究肝癌发生过程中KC的改变,我们采用印度墨汁吞噬法,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二乙基亚硝胺(DEN)  相似文献   
8.
报道二乙基亚硝胺诱发Sprague-Dawley(SD)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改变。发现早在肉眼和光镜发现肿瘤之前,肝细胞就发生了一系列超微结构改变,且观察到卵圆细胞向高度嗜硷性肝细胞、肝细胞肝癌转化的连续变化谱。  相似文献   
9.
10.
A total of l,069 autopsy cases, including 500 0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334 0f liver cirr- hosis (LC), and 235 0f other conditions (controls) were selected from 28,342 aLttopsies in different areas of China and investigated retrospectively. Orcein stain was the main ruethod for demonstrating intra- cellular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CC, LC, and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Of the HCC cases, 84.6'70 were associated with LC; 55.9To of the LC cases had HCC. The frequency of HCC in ma- cronodular cirrhosis was 73.8%, strongly indicat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nditions. The positive rates of IABsAg were 80.2To in HCC, 67.7To in LC, and 4.770 in controls. These suggest that HbsAg was closely related to HCC with back- ground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s, and liver cell dys- plasia was frequently present in HBsAg positive cases. HBV infection leading to liver cell damage and proliferation especially dysplasia may be the pathologic basis of HCC development. HBV is con sidered an important etiologic factor of H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