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2篇
综合类   4篇
  2018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进行山西省大同地区重度耳聋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对山西省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152名耳聋学生进行遗传性耳聋问卷调查、全面的体格检查、耳鼻咽喉专科检查以及包括纯音测听和声导抗在内的听力学评估。对148名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分别进行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和GJB2基因235delC突变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 3例(2.03%)存在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16例(10.8l%)存在GJB2基因235delC纯合突变,2l例(14.19%)存在GJB2基因235delC杂合突变,能够明确进行基因诊断者占27.03%。结论 山西省大同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GJB2基因235delC突变发生率.而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A1555G突变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示27.03%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具有明确或强烈的遗传倾向,对于大同地区耳聋的预防、治疗及康复有着较好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霉素对大鼠前庭毛细胞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新霉素对大鼠前庭毛细胞的毒性作用,为药物性前庭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制备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将15只成年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5)、新霉素组(n=5)和人工外淋巴液组(n=5),新霉素组大鼠在右耳通过耳蜗底转鼓阶打孔的方法在耳蜗内注入0.1%(g/100ml)新霉素5μl,人工外淋巴液组按同样方法注入人工外淋巴液5μl.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处理3天后对动物进行颈髓硬膜外短声诱发电位(click-evoked potential on the surface of the cervical dura mater,CDM-CEP)检查和游泳试验以评价前庭功能;然后将动物处死,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3天后新霉素组大鼠的前庭毛细胞即出现严重破坏,并出现严重的前庭功能损伤.正常对照组大鼠的游泳时间为(4.0±0.71)8(3~5s,n=5),新霉素组大鼠的游泳时间为(10.2±1.64)8(8~12s,n=5),人工外淋巴液组大鼠的游泳时间为(4.4±1.14)s(3~6s,n=5);在短音(click)刺激下,正常大鼠引出CDM-CEP的阈值为(85±3.54)dB SPL(80-90 dB SPL,n=5),阈值时的潜伏期为(6.59±0.41)8(6.05~7.05s,12=5);新霉素组大鼠120dB SPL仍无法引出CDM-CEP;人工外淋巴液组大鼠引出CDM-CEP的阈值为(90±5.0)dB SPL(85-95 dB SPL,n=5),阈值时的潜伏期为(6.68±0.31)s(6.35~7.02s,n=5).结论 新霉素对大鼠前庭毛细胞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新霉素耳蜗内注射的方法可以制备理想的前庭功能障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非他汀类药物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使用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结果对患者进行随访后发现观察组脑梗复发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3.3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为16.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患者,可有效预防疾病复发,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具有较好安全性,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腹侧听泡外入路小鼠耳蜗鼓阶基因导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经腹侧听泡外入路转导耳蜗鼓阶底转的可行性及目的基因的表达特点,为内耳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6只健康5周龄C57BL/6J小鼠,腺病毒组10只,以重组腺病毒携带有Hath-1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人工外淋巴液组6只以人工外淋巴液,经腹侧听泡外入路导入耳蜗鼓阶底转。分别于术后第7天分别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后取双侧耳蜗标本做基底膜铺片、耳蜗冰冻切片观察基因的表达。结果经腹侧听泡外入路转导耳蜗鼓阶底转的转导方法对听力影响较小。腺病毒组耳蜗内目的基因呈广泛表达。对照组耳蜗未见荧光表达。结论经腹侧听泡外入路转导耳蜗鼓阶底转的转导方法对听力影响较小,且能够将目的基因成功转导至耳蜗组织并广泛表达。  相似文献   
5.
老年性聋小鼠内耳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57BL/6J小鼠是研究最广泛的能表现出老年性听力损失的动物模型,其能较好的模拟人类老年性聋的耳蜗病理学特点.本文就近年来利用小鼠模型C57BL/6J研究老年性听力损失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Math1基因导入成年大鼠前庭有效途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Math1基因导人大鼠前庭简便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前庭功能障碍基因治疗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20只成年Wistar大鼠分为缺失E1、E3基因片段且构建有Math1基因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凶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novirus—Math1—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Ad—Math1—EGFP)鼓阶导入组和前庭阶导人组.Ad—Math1—EGFP导入组大鼠在右耳通过耳蜗底转鼓阶或前庭阶打孔的方法导人物理滴度为2.1×1011v.p/ml的上述腺病毒5μl。在导入3天、7天后分别将动物处死,进行GFP表达观察。结果导入Ad—Mathl—EGFP3天后,前庭阶导入组大鼠的前庭终末器官及耳蜗均出现明显的GFP阳性表达;而鼓阶导入组的表达则局限于耳蜗,7天后仍未见前庭终末器官的GFP阳性表达。结论耳蜗底转前庭阶打孔可以作为Math1基因导入大鼠前庭简便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介绍基因治疗应用于耳蜗的历史,就基因转导载体、耳蜗基因治疗效果和载体导入路径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价,并探讨今后耳蜗基因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与分析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从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15例。观察组患者服用泮托拉唑,对照组患者服用奥美拉唑。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66.67%)低于观察组患者(93.33%);不良反应发生率(40.00%)高于观察组患者(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较为显著,安全性较高,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耳后入路圆窗膜显微注射小鼠耳蜗基因转染新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经小鼠耳后人路圆窗膜显微注射途径耳蜗转导的可行性,为以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的内耳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解剖学依据。方法12只C57BL/6J小鼠分为2组,实验组(8只)以重组腺病毒携带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对照组(4只)以人工外淋巴液经耳后入路圆窗膜显微注射注入耳蜗内。分别于术后5、14天取双侧耳蜗标本做基底膜铺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结果术后动物存活10只(每组死亡1只)。实验组转染后耳蜗底回基底膜及螺旋神经节上目的基因有表达,14天组强于5天组。对照组耳蜗未见荧光表达。结论耳后入路操作简单、损伤小、易于暴露圆窗龛。耳后入路圆窗膜显微注射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转导的方法能够将目的基因成功转导至耳蜗组织并表达。  相似文献   
10.
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性耳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聋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其中相当一部分由遗传因素引起。关于遗传性耳聋的总发病率在我国还没有可靠的统计资料。在发达国家,60%的耳聋因遗传缺陷引起。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群体发病率约为1/1000.其中一半是遗传因素所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耳聋研究中的应用.发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与遗传性耳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