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结合临床病例,分析降钙素原(PCT)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感染内科586例住院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并对感染部位及感染病原体进行统计。另外,对其中63例细菌性肺炎患者的血清PCT、PCT评分及其他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并计算PSI评分和CURB-65评分。结果多部位感染组PCT、PCT评分大于单一部位感染组;不同部位感染PCT、PC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消化系统感染PCT、PCT评分水平高于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感染;在63例细菌性肺炎中,低危组和中高危组PCT、PCT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CT升高组最高体温、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碱性磷酸酶染色(NAP)阳性率、NAP积分值高于PCT正常组,而病程短于PCT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CT作为一种新的感染性炎性标志物,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国外不明原因发热相关病例报道,为临床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提供参考。方法以"fever of unknown origin"为检索词,检索到PubMed数据库内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的相关文献190篇,对其中资料完善的107篇文献共127例患者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107篇文献中的127例患者中,感染性疾病49例(38.6%),非感染性炎性疾病40例(31.5%),肿瘤性疾病23例(18.1%),其他原因14例(11.0%)。49例感染性疾病中,以细菌感染14例(28.6%)最多见;40例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中以血管炎14例(35%)最多见;23例肿瘤性疾病中以淋巴瘤14例(60.9%)最多见;14例其他原因中以药物热4例(28.6%)最多见。结论引起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众多,可分为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和肿瘤性疾病及其他。本组资料显示,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发热相关病例报道中最常见的病因,血管炎和淋巴瘤分别占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中的首位。  相似文献   
3.
锁骨内力分布特征的空间曲梁简化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锁骨的内力分布特征对于确定适当的骨折钢板固定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目前常用的三维有限元方法由于受到单元形状、加载方式、边界条件等方面限制,尚无法对锁骨的宏观内力分布特征进行讨论。 目的:根据锁骨的生理特点,利用相对简单直观的力学分析方法分析锁骨的内力分布规律。 方法:通过截取特定横截面,将锁骨简化为空间曲梁模型而将肌肉的作用简化为作用在梁端的主矢和主矩,并根据静力平衡条件得出锁骨形心线上任意位置的内力解答,最后通过对锁骨实例的内力分析,探讨锁骨各内力的变化趋势。 结果与结论:计算结果与临床经验及有限元分析结果相吻合。此外通过对弯转比的分析显示多数情况下,锁骨中部区域为弯矩和转矩的组合变形区,在考虑骨折部位固定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抗弯和抗转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法对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来我院接受外感发热治疗的患儿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右旋布洛芬栓塞肛,观察组采用右旋布洛芬栓塞肛并加用中药足浴退热,比较两组退热效果及控温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6%高于对照组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足浴法辅助退热能快速有效降低患儿体温,且控温时间长,患儿舒适感明显较对照组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不明原因发热(FUO)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因构成特点和诊断难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013年8月住院且符合FUO诊断标准的恶性肿瘤患者31例。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5±16.0)岁。结果 31例患者中,淋巴/造血组织肿瘤26例(83.9%,其中淋巴瘤16例),实体瘤5例(16·1%)。发热程度通常为高热,伴随症状以畏寒、寒战、乏力盗汗、体质量减轻为主;患者具有热程、住院时间、确诊时间长等特点,患者最终确诊与初步诊断不符合18例(58.1%)。结论以FUO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中,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是最主要的病因,其中淋巴瘤最为常见。长期发热的恶性肿瘤患者容易误诊,在FUO病因诊断中,应警惕恶性肿瘤性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的重要意义及工作要点,以便使医学影像科能够提供价值更高的检查资料。方法回顾分析5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资料,并分析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工作的要点,总结临床急诊处理中应注意的事项。结果经过医学影像科的急诊处理之后,5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良好,影像科出具了及时、准确及清晰的报告单。结论医学影像科的急诊处理必须科学防范风险,及时提供影像学诊断报告。  相似文献   
7.
肝胆管结石100例临床分析浙江省椒江市人民医院外科(邮编:317700)徐定华肝胆管结石发病率较高,而且病情复杂多变,往往造成误诊和漏诊,不但是胆道外科多次手术的重要原因,而且许多病人即使经历多次手术,疗效仍不满意,预后也不好。这说明肝胆管结石迄今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重症脓毒症的中医证候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本课题组前瞻性收集的410例包含中医信息的重症脓毒症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各项证候发生的频数.结果 重症脓毒症410病例为成人重症病例,年龄15~99岁,平均(62.9±18.8)岁,APACHEⅡ分值为2~50分,平均(23.4±9.8)分.在本组重症脓毒症患者中,脉象中最常见的是脉微弱205例(50.0%)、其次为沉细137例(33.4%)、滑31例(7.6%)和洪大37例(9.0%).在本组重症脓毒症患者中,舌象中最常见的是舌体胖大159例(38.8%),舌质苍白156例(38.0%)、紫暗125例(30.5%),舌苔白177例(43.2%)、舌苔黄141例(34.4%),舌苔厚228例(55.6%),舌苔腻219例(53.4%).最常见的证候有痰340(82.9%)、发热337(82.2%)、腹胀337(82.2%)、神志不清314(76.6%)、出汗251(61.2%)、肢端湿冷248(60.5%)、心悸248 (60.5%)、水肿243 (59.3%)、躯体疼痛201(49%),其次为口干欲饮198 (48.3%)、肠道不排气223 (54.4%)、休克178 (43.4%)、皮肤瘀点瘀斑162(39.5%)、畏寒108(26.3%).结论 本研究结果的证候结果显示符合脓毒症各期各证型的诊断要素,是诊断重症脓毒症时中医辨证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巨大憩室所导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报告徐定华病例报告:男,64岁,1979年1月20日因上消化道反复大出血住院,自1975年7月起患者偶有上腹部饱胀不适,时有隐痛,无规律性,无反酸暧气等,先后于1976年6月、1978年2月、10月反复排出大...  相似文献   
10.
张晓蓉  彭光花  陈功锡  徐定华  常大成 《中草药》2011,42(12):2418-2421
目的 对提取青蒿素后的黄花蒿残渣中挥发油进行综合利用.方法 采用水蒸气提取法对黄花蒿残渣挥发油进行提取,通过薄层色谱及GC-MS对提取的挥发油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并对黄花蒿残渣挥发油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水蒸气提取法提取的黄花蒿残渣挥发油,每100g干植物得油量为0.43 mL,提取总量约为黄花蒿挥发油总量的69%;薄层色谱分析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存在5个组分.GC-MS鉴定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共40个成分,占挥发油成分84%.抑菌活性测试表明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 黄花蒿残渣挥发油仍然保留与原植物相同的部分化学成分,并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具有医药、化工等方面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