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融合蛋白(CTLA-4Ig)对活动期狼疮肾炎(L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表面B7-1(CD80)和B7-2(CD86)表达的影响及其对抗双链DNA(dsDNA)抗体和免疫球蛋白产生的影响。方法将18例活动期LN患者的抗凝血标本随机分为LN的CTLA-4Ig处理组(LN-T组9例)和普通培养组(LN-NC组9例)。另以14例正常人的抗凝血标本为对照,随机分为正常人的CTLA-4Ig处理组(NC-T组7例)和普通培养组(NC-NC组7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处理组加入CTLA-4Ig(10ng/L)、普通培养组加入等量普通培养基37℃孵育72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PBMC细胞表面B7-1和B7-2分子的表达;ELISA法检测孵育液中抗dsDNA抗体、IgG及IgM水平。结果活动期LN患者CTLA-4Ig处理组与普通培养组比较,PB-MC表面B7-2分子表达明显下降(P<0.01);B7-1分子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孵育液中抗dsD-NA抗体、IgG及IgM的生成均明显减少(P<0.01)。而正常人的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LA-4Ig可抑制活动期LN患者的PBMC表面B7-2分子的表达,并可减少其抗dsDNA抗体、IgG及IgM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58例输液反应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分析58例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寻找预防措施,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我院近两年发生的58例输液反应从致热原、细菌、药物因素、输液器具、季节、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对输液反应的药液进行热原检测,共有5例阳性;血培养7例阳性;药液细菌培养2例阳性,同一批号未开封药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输液器及头皮针细菌培养和热原检测全部阴性;引起输液反应的药物以中药制剂、大分子物质、血液制品及含K 的药物为主;秋季为高发季节;发生率高的为中老年人。结论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复杂,严格质量控制和无菌操作,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柴胡皂甙d对实验性膜性肾炎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观察了从中药柴胡中提取的单体成分柴在皂甙d(SSd)对被动物Heymann肾炎(PHN)的疗效。结果提示SSd的抗肾炎作用与其促进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抑制PLA2活性、阻止IgG和C3在肾小球内沉积、提高SOD活性及改善异常的脂质代谢等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肾功能损害是多发性骨髓瘤(MM)的常见并发症且与生存期缩短有关.将评价MM病人半胱氧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的血清水平,探讨Cys-C水平与MM病人生存的关系.方法 新诊断的MM病人76例及健康人20例抽血检测Cys-C水平.结果 76例新诊断的MM病人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30~81岁,中位年龄66岁.与对照组相比,MM病人Cys-C水平显著升高(P<0.05),42例(55.3%) MM病人Cys-C水平高于正常值.ISS Ⅲ期的病人血Cys-C水平显著高于Ⅰ期病人(P<0.05).同时,Cys-C水平与血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密切相关.生存分析提示Cys-C正常的病人生存期明显优于Cys-C升高的病人(P<0.05).结论 这个研究提示MM病人Cys-C水平不但是肾脏损害的敏感指标,也很好地提示MM病人的肿瘤负荷和生存期.因此,MM病人有必要检测Cys-C水平,以更好地评价MM病人的预后.进一步将探讨Cys-C联合其他指标如LDH、β2-MG评价MM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的并发症,传统的治疗以环磷酰胺和糖皮质类固醇激素为主,但部分患者反应不佳及其毒副作用限制了环磷酰胺的应用。霉酚酸酯是近年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霉酚酸酯在狼疮性肾炎的诱导和(或)维持治疗阶段均能有效及安全地控制狼疮活动,减少蛋白尿,降低血清中自身抗体滴度,改善肾脏病理等,其副作用相对较少,并且没有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缺氧环境中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片段化的影响。方法:采用AnaeroPack System建立缺氧模型,在缺氧前加入Compound C抑制AMPK活性。缺氧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48小时后,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MPK磷酸化水平,并用线粒体示踪染料标记线粒体后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形态,并统计线粒体片段化细胞的数目及比例。结果:缺氧后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片段化明显,伴有AMPK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予以Compound C抑制AMPK活性后,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片段化显著减少。结论:缺氧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片段化与AMPK密切相关,减少AMPK磷酸化可减轻缺氧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片段化,保护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枸橼酸氢钾钠溶解。肾集合管结晶的疗效。方法筛选22例肾集合管结晶患者,给予枸橼酸氢钾钠10g/d,比较治疗前后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腰痛和尿路刺激症状明显减少(86.4%vs13.6%,68.2%VS4.5%,P〈O.05),同时尿红细胞和白细胞大幅减少,肾脏多普勒显示集合管结晶有明显改善(95.5%vs9.1%,68.2%vs13.6%,100%掷22.7%,P〈0.05)。结论枸橼酸氢钾钠能有效溶解肾集合管结晶,减少肾结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格拉诺赛特(Granocyte)系日本中外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的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其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与人体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相同。G-CSF系一种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促进骨髓中粒系造血干细胞发育为中性粒细胞并增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菌及趋化功能。格拉诺赛特临床上主要应用于骨髓移植、大剂量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68例原发性高血压但未诊断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同时以243例健康人血标本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同样项目并与高血压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TG、TC、HDL、LDL和FP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的Fins和HbA1c水平分别为(8.24±4.55)mU/L、6.92%±1.83%,健康对照组分别为(6.74±3.98)mU/L、5.07%±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高血压组的HbA1c为6.43%±1.55%,Ⅱ级高血压组为6.95%±1.67%,Ⅲ级高血压组为7.32%±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1c水平与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有密切关系,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付莎  徐安平  梁佩芬  曾玉纯 《新医学》2014,(11):763-766
目的分析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9例规律腹膜透析患者,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收集各项临床指标、血压参数、UCG等,计算老年组腹膜透析患者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并与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相关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老年腹膜透析患者血浆白蛋白、血清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均较非老年腹膜透析患者明显降低(P均〈0.05)。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的腹膜炎、左心室肥厚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均高于非老年腹膜透析患者(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LVMI与收缩压、脉压、血管超负荷指数(VOI)呈正相关,与残余尿量、前白蛋白、KT/V呈负相关(P均〈0.05)。多重线性回归显示LVMI与脉压(β=0.782,P〈0.01)、VOI(β=0.517,P〈0.05)呈正相关;与KT/V呈负相关(β=-0.632,P〈0.05)。结论与非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相比,老年腹膜透析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及腹膜炎,其左心室肥厚及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升高,其脉压、血管超负荷指数及KT/V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