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灯盏花素(Bre)对大鼠模型中颅内动脉瘤(IA)的形成和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途径的影响。方法 通过弹性蛋白酶注射建立大鼠IA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re组,每组15只。Bre组每天腹腔注射50 mg/kg Bre,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3周,在此期间记录IA的发生率、生存率和收缩压,免疫荧光染色和qRT-PCR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平滑肌22α(SM22α)的表达。使用过氧化氢(H2O2,0.5 mmol/L)处理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诱导氧化损伤,然后与Bre(100μmol/L)或(和)ML385(Nrf2抑制剂)共孵育,Western blot、qRT-PCR、ELISA、DCFH-DA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Nrf2、收缩表型相关蛋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活性氧的产生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在IA大鼠中,Bre处理上调核Nrf2的表达,改善IA病理变化,降低IA的发生率,改善生存率,并降低收缩压。在H2O2...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实施计划免疫初期时,传统的接种方式主要为入户接种或在村卫生室突击接种。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普陀区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以日开设的预防接种门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课题使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抗原,通过对小鼠和家兔进行连续多次免疫和间隔长久免疫,探讨不同免疫周期下抗体产生及亲和力成熟的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ELISA和毛细管电泳测定抗体抗原的亲和常数.结果 伴随免疫次数的增加,特异性抗体效价持续增强.抗体亲和力水平在二次免疫应答时存在一个明显的突变过程,小鼠的抗体亲和常数从1.6×108 L/mol上升到6.9×108 L/mol.随后免疫次数虽然继续增加,但亲和力变化趋于稳定,最终稳定于7.2×108 L/mol,而B细胞对抗原的亲和力会持续增强.结论 抗体抗原亲和力随免疫次数的增加趋向饱和,BSA的线性表位为优势表位,随免疫次数的增加比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4.
了解上海市普陀区水痘聚集性疫情中突破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控制水痘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8-2012年上海市普陀区学校及幼托机构中水痘聚集性疫情及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457人,其中原发病例871例(53.2%),突破病例586例(35.8%);2008-2012年突破病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6.0%,27.8%,38.8%,47.9%及53.8%.水痘突破病例出现发热及疱疹症状的比例均低于原发病例(x2值分别为62.014,39.681,P值均<0.01).突破病例主要集中于水痘疫苗接种后4~8a,其中接种后第4年突破病例比例最高(16.9%);接种后0~2a,3~5a,6~8a,9a及以上发生水痘突破病例出现发热症状的比例分别为18.8%,19.0%,26.5%及41.1%,出现疱疹症状的比例分别为53.1%,70.3%,80.7%和82.2%.结论 2008-2012年普陀区水痘聚集性疫情中突破病例比例呈上升趋势,突破病例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疫苗接种时间有相关性.建议尽快开展水痘疫苗两针法免疫.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上海市普陀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了解麻疹发病特征,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病例专报系统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4年,普陀区共报告麻疹病例46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8.25/100万,其中2005年发病率最高,2010年最低;3-5月为麻疹发病高峰;1岁内儿童和20岁以上成人为主要发病人群,分别占20.82%和62.91%;散居儿童、干部职员和家政家务及待业发病最多;95.88%的病例无麻疹类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 普陀区麻疹发病率高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提高儿童的接种率和重点人群的成人免疫,有助于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从而逐步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2009年普陀区0~6岁学龄前儿童实施扩大免疫规划的效果。[方法]综合分析扩大免疫实施前后的接种率调查、不良反应监测和扩大免疫相关疫苗预防传染病的疫情等资料。[结果]扩大免疫实施后共调查526名适龄儿童,相关疫苗接种率基本达到95%;不良反应报告率为81.44/10万;扩大免疫相关疫苗针使传染病发病总体均呈下降趋势。[结论]部门间密切配合、充分准备、有效保障是大规模接种工作开展的基础;需进一步加大外来儿童的管理力度;加强主动发现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AEFI)的力度,提高AEFI监测的敏感性;加强扩大免疫相关疫苗预防传染病流行特征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2001~2004年上海市普陀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分析普陀区2001~2004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系统(VAESS)报告的疫苗不良反应。[方法]由各级免疫预防人员收集接种后不良事件,并填写统一表格上报。根据不良事件的临床症状,确定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或偶合症,并做统计分析。[结果]2001~2004年,普陀区开展了14种疫苗912938人次的接种,报告9种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504例,其中一般反应443例,异常反应58例,偶合症3例。9种疫苗的一般反应以弱、中度的局部红肿和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全细胞百白破疫苗(DTwP)的一般反应报告率最高(359.27/10万),而且随接种针次的增多而升高。地鼠肾乙脑灭活疫苗、DTwP和卡介苗同时报告了异常反应,异常反应率报告分别为29.25/10万、27.56/10万和8.44/10万。乙脑灭活疫苗的第4针异常反应率最高,而DTwP第二针异常反应率高于其它针次。[结论]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操作,掌握禁忌证,选用免疫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疫苗以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继续加强监测网络的建设,提高敏感度。  相似文献   
8.
胡芳  彭臻  张焕生 《上海预防医学》2021,18(12):1187-1190
目的分析上海市普陀区2004—201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和处置情况,为有效应对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上海市普陀区2004—201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4—2019年,上海市普陀区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9起,涉及发病人数1 252例,死亡6例。上海市普陀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先上升后下降且低水平波动的趋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一般事件为主,占72.88%(43/59);事件类型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69.49%(41/59);发生场所以学校和托幼机构为主,占67.80%(40/59),尤以小学事件数最多。传染病事件高峰期在6月和11月,突发急性中毒和高温中暑事件集中在7—8月,其中,高温中暑致死4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时效、核实时效、报告时效和控制时效的中位数分别为10.81、3.00、1.70和307.40 h,不同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时效和控制时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时效和核实时效与控制时效有关(b=0.766、0.758,F=3.84、5.65,均P<0.01)。结论上海市普陀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以传染病事件为主,重点关注水痘疫情,加强学校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关注不同职业人群的职业中毒和高温中暑事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及时性和核实及时性,进一步提高事件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整合酶(IN)表达载体用于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筛选多肽药物。方法PCR扩增HIV-1 IN的全长基因序列,将目的片段插入至pBiFc-VN173载体中,并对重组质粒pBiFc-VN173-IN进行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pBiFc-VN173-IN和对照组质粒pBiFc-VN173分别转染HEK293T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IN的表达。结果通过高保真PCR、载体构建和鉴定,成功获得IN表达载体pBiFc-VN173-IN。与对照组相比,通过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证实转染质粒pBiFc-VN173-IN载体的HEK293T细胞表达IN。结论成功构建了IN表达载体,该载体可用于和IN相互作用的多肽药物的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筛选。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了解2009-2014年上海市普陀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征,评价预防接种安全性。方法 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截至2015年1月31日报告的2009-2014年发生的不良反应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4年普陀区共报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个案4242例,不良反应报告率为206.27/10万剂;不良反应报告率的最高峰在8月,最低峰在1月。男、女性别比为1.25∶1;0岁组占41.42%。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距离接种时间的间隔以0~1 d为主,疫苗接种剂次以第1剂为主;一般反应以红肿/硬结/疼痛、发热为主,异常反应以过敏性皮疹为主;99.88%的不良反应病例转归为治愈。结论 普陀区不良反应报告率逐步提高,使用的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常发生在小月龄儿童、首剂接种和接种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