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特点,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科2012-01-2013-06收治的3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30例患儿以发热、意识障碍、头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发热27例(90.0%),意识障碍22例(73.3%),昏迷1例,头痛22例(73.3%),呕吐21例(70.0%);阳性12例(40.0%),颈抵抗可疑阳性5例(16.7%);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12例(40.0%),单侧巴宾斯基征阳性3例(10.0%);布鲁津斯征均为阴性;2例(6.7%)凯尔尼格征阳性;血液肠道病毒学检查(柯萨奇、埃科病毒及EB病毒抗体IgM、IgG),抗体[IgM 和(或)IgG]均为阳性,但脑脊液病毒学抗原检查仅7例阳性;脑电图(EEG )和磁共振成像(M RI)检查,7例(23.3%)EEG异常,2例(6.7%)M RI异常。经抗病毒、降颅压等治疗,随访6~12个月,1例昏迷,1例小脑共济失调,余28例完全康复,未见后遗症。结论儿童病毒性脑炎多数发病较急,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意识障碍、头痛、呕吐为主,血液中病毒抗体阳性率高,但脑脊液病原学阳性率较低。对症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代谢病14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遗传性代谢病患儿的疾病谱、年龄特点及临床症状.方法 对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146例遗传性代谢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儿典型症状结合特殊生化检测、尿GC/MS、酶学、基因学检测、肌肉活检、影像学及实验性治疗等作出实验室诊断或临床诊断.结果 检出遗传性代谢病共9大类17个病种,有机酸血症检出率占首位(36.3%),其次为线粒体病(16.4%).1岁内出现症状者91例(62.3%),确诊53例(36.3%);~3岁出现症状者21例(14.4%),确诊40例(27.4%);~6岁出现症状者16例(11.0%),确诊15例(10.3%);>6岁出现症状者18例(12.3%),确诊38例(26.0%).146例主要表现为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85.9%)、肌张力异常(51.4%)、惊厥(41.8%)、肝大(30.8%)、血液系统异常(24.7%)、共济失调(12.3%).结论 儿童期发病的遗传性代谢病病种多,其中有机酸血症检出率最高;遗传性代谢病息儿症状出现年龄早、确诊年龄滞后,且随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减少;对以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倒退、惊厥、肌张力异常就诊的患儿应注意除外遗传性代谢病.  相似文献   
3.
4.
<正>1 临床资料患儿,女,14岁,2019年12月19日以"双手震颤10个月,右手无力伴肌萎缩4个月"为主诉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患儿10个月前间断出现双手震颤,以右手环指、小拇指为著,偶伴右手痉挛,夜间入睡后症状消失,无肢体无力、走路不稳、持物不稳及持物掉落,无肢体疼痛及感觉异常,无饮水呛咳等,未予特殊诊治。4个月前患儿自觉右手力量变小,寒冷时右手无力症状明显加重,伴右手大小鱼际肌萎缩、右手腕变细,且双手震颤较前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抗N-甲基-D-门冬氨酸(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encephalitis,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最佳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 对20例抗NMDA受体脑炎的患者进行临床队列观察,总结其临床表现、对治疗的反应和临床预后特点.结果 入组20例患儿中,男患儿8例,女患儿12例,年龄1岁11个月~13岁4个月.观察时间8个月~3年6个月,至病情稳定,6个月内无改善/进展.患者均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其中以癫癇发作最为突出,90%的患者均有癫癇发作;其次为语言障碍、认知行为异常和运动异常.偏瘫和小脑共济失调在6岁以下患者中出现频率较高.50%患者一线免疫治疗(IVIG、皮质激素)有效,一线治疗失败者予二线免疫(利妥昔单抗)治疗后,80%患儿有明显好转.部分患儿恢复缓慢,在8 ~12月的治疗中逐渐好转.结论 抗NMDA受体脑炎在儿童脑炎患者中并不少见,免疫治疗有效.一线免疫治疗失败后应给予二线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临床分型、治疗前后脑电图(EEG)监测,探讨儿童ADHD临床特点及长期服用哌甲酯的安全性。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ADHD患儿121例,予哌甲酯10~20mg/d口服,观察6~18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予ADHD评定量表-Ⅳ-父母版(ADHDRS-IV-Parent:Inv)、临床总体印象-总体严重度量表(CGI-ADHD-S)行疗效评定,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行EEG检查。结果:1.分型特点:ADHD 121例中ADHD-156例,ADHD-C54例,ADHD-HI 11例,分别占46.3%、44.6%、9.1%;2.男女患儿发病比:男104例,女17例;男女比例为6.1:1;3.疗效及EEG:哌甲酯治疗有效者85例(有效率70.2%);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EEG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女性ADHD患儿少于男性。临床主要以学习困难为主述,以注意力缺陷型为主;哌甲酯长期服用对ADHD患儿EEG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Omicron变异株后发生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1—31日(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设为Omicron组)和2021年同期(非Omicron组)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Omicron组381例,男性250例,女性131例,平均年龄(3.2±2.4)岁。非Omicron组112例,男性72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3.5±1.8)岁。Omicron组人数明显增多,是非Omicron组的3.4倍。Omicron组1岁~和6~10.83岁两个年龄段患儿占比高于非Omicron组,4岁~和5岁~两个年龄段患儿占比低于非Omicron组(P<0.05)。Omicron组丛集性发作和惊厥持续状态比例高于非Omicron组(P<0.05)。热性惊厥复发患儿中,Omicron组6~10.83岁占比高于非Omicron组,3岁~、4岁~、5岁~占比低于非Omicron组(P<0.05)。结论儿童感染Omicron变异株后热性惊厥的特征是年龄范围更广,在一次发热病程中丛集性发作和惊厥持续状态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综合健康管理对Ⅰ型脊髓性肌萎缩(SMA)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遗传研究室就诊的80例Ⅰ型SMA患儿(男39例、女41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是否进行健康管理将研究对象分为健康管理组和自然史组。分析并对比两组患儿人口统计学、生存时间、2年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主要指标,每3~6个月评估1次。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生存分析以Kaplan-Meier法进行,组间生存率比较应用Log-rank法检验。结果 80例SMA患儿中,健康管理组14例(男7例、女7例),自然史组66例(男32例、女34例),两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18)。健康管理组与自然史组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2(0~8)和1(0~14)月龄、死亡年龄分别为11(5~17)和6(1~60)月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1、1.19,P=0.386、0.116)。截至2019年6月随访结束,健康管理组患儿死亡10例,存活4例,自然史组死亡62例(94%),存活4例(6%),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B型肉毒梭菌致婴儿肉毒中毒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结果。方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于2018年5至11月收治的3例B型肉毒梭菌致肉毒中毒婴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患儿的粪便样品或粪便增菌液的肉毒毒素,同时从粪便样本中培养、分离肉毒梭菌。结果 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发病年龄分别为3、3、8月龄。5月份发病2例,11月份发病1例。混合喂养2例,母乳喂养1例。家属从事肉制品加工1例。3例患儿既往均健康,均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颅神经受累、排粪困难等表现,2例继发泌尿系统感染,2例患儿肌电图提示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波幅较同龄儿低。经过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呼吸道管理、排粪和(或)导尿、鼻饲等处理,3例患儿于发病2~4个月后痊愈。1例患儿的粪便稀释液以及3例患儿粪便的TPGYT增菌液和庖肉增菌培养基样品中均检测到B型肉毒毒素,培养、分离纯化后鉴定为B型肉毒梭菌。结论结合典型临床表现(急性弛缓性麻痹、颅神经受累表现、排便困难)可临床拟诊婴儿肉毒中毒,其中粪便肉毒毒素检测和肉毒梭菌的培养及分离则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SVE)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对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接受IVIG治疗的34例SVE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17),采取SVE常规治疗+大剂量IVIG[(400mg/(kg·d)]×5d治疗,对照组(n=17),采取SVE常规治疗+普通剂量IVIG[(200mg/(kg·d)×5d]治疗。对两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脑电图、脑脊液恢复正常的时间及其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儿进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监测,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SVE常规治疗方案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发热、昏迷、惊厥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脑电图和脑脊液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1%(16/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71%(11/17),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儿进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监测结果显示,仅对照组出现2例白细胞计数减少,出院1个月后复查均恢复正常;观察组1例出现面红、皮肤瘙痒,减慢IVIG输注速率,疗程结束后自行消失。除此之外,两组患儿均无其他指标及器官功能异常发生。结论大剂量IVIG治疗SVE可迅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而且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