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低位水囊引产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80例单胎、头位、足月妊娠初产妇随机分成2组:水囊组110例,催产素组70例,观察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 水囊组引产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催产素组(P<0.05),水囊组引产到临产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对宫颈未成熟的孕妇采用水囊引产安全,经济,有效,可靠,在一定范围内可作为促宫颈成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孕妇,28岁,因停经39周、下腹部阵痛5 h,伴阴道流血30 min,于2011年10月20日09:00急诊入东莞市中堂医院妇产科治疗。孕妇平时月经规律:3-5/28-30,末次月经为2011年1月20日,孕期未做产前检查。2011年10月20日04:00孕妇出现下腹部阵痛,08:00腹痛加重,08:30出现阴道流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类型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东莞市台心医院收治的107例前置胎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4级分类法将前置胎盘分为4组,完全性组23例、部分性组31例、边缘性组18例及胎盘低置组35例。观察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结果完全性组产前出血及产后输血、抑制宫缩治疗高于部分性组、边缘性组及胎盘低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4组早产儿发生率,完全性组高于部分性组、边缘性组及胎盘低置组;部分性组高于边缘性组及胎盘低置组,边缘性组高于胎盘低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比较各组产后出血、围产儿的出生体重、5 min Apgar评分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前置胎盘对妊娠结局有不同的影响,完全性前置胎盘不良反应较多,是威胁母婴安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胎儿窘迫的宫内复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 将胎儿窘迫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除吸氧、左侧卧位外,立即静脉快滴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对照组仅吸氧及左侧卧位,观察两组病例胎心音恢复情况及胎儿窘迫发生后30-60min内给予积极产科处理后新生儿预后.结果 观察组跟对照组胎心恢复情况有显著性差别(P<0.01),重度新生儿窒息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窒息率与分娩方式无关.结论 经静脉快速输入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用于急性胎儿窘迫复苏,效果肯定,应用方便,大大改善了新生儿生存质量,降低了围产儿的死亡率,降低了剖宫产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子宫下段环扎治疗难治性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择难治性剖宫产术中出血50例患者,所有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处于休克状态不能控制出血时,按照止血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早治组25例采用子宫下段环扎治疗难治性剖宫产术中出血;迟治组25例采用药物治疗剖宫产术中难治性产后出血,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早治组25例子宫下段环扎治疗难治性剖宫产术中出血,止血有效率为100%,术后子宫恢复好,缩短住院时间,保留了子宫及其生理功能,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迟治组25例采取药物治疗欠佳后再实施子宫下段环扎治疗难治性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止血效果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早治组与迟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下段环扎治疗难治性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研究止血简单易行,止血迅速且安全可靠,疗效佳,患者可完全保留子宫和生育功能,可代替子宫切除,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能够更有效的降低孕产妇的病死率,有显著的优点及妇产科的实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大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子宫下段环扎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45例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环扎子宫下段,预防、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止血时间短,止血效果明显,无子宫切除病例,术后10天子宫复旧好,术后一年内月经来潮率达90%以上.结论 用1/0可吸收线环扎子宫下段阻断子宫血流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预防、治疗产后出血效果明显,操作简单及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输血率明显下降,经济消耗少.  相似文献   
7.
江艳  彭志武 《医学教育探索》2007,6(4):289-290,295
当前我国大学存在着创新教育观念缺乏、制度环境及教学环境落后、学术氛围不浓等创新性环境建设不足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才的成长。为建设大学创新环境,大学应该建立合理的教师和学生管理制度、提供科学的评价机制、创建民主的教学环境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