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痰饮学说的起源及其发展概况痰饮学说肇始于《内经》,该书中虽无“痰饮”一词,但有“水饮”和“积饮”的记载,实际上是指痰饮。后汉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首创“痰饮”病名,在他  相似文献   
2.
我在学习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深切感到,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要正确地辨证施洽,必须以理法指导方药,即对待每一个病人,必须审证求因,提出治疗的理论依据,然后据理立法,依法处方选药,务使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方能不断提高疗效,现谈谈这方面的点滴体会,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瘿病多指现代医学之甲状腺肿大疾患,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病。古人早在三千年前对瘿病已有所记载,后经晋,唐以来历代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对其病因、病机、分类及其证治,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  相似文献   
4.
郁证浅谈     
郁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它既不是一个独立的病,也不是一个单独症状,而是指多种疾病过程中,表现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津液运行紊乱、失其通调畅达的一类病证。本证自《内经》提出“五郁”及其治则以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郁证学说。由于郁证证型复杂,  相似文献   
5.
1959年5月,下旬我们到乐山苏稽丝虫病流行区,进行中医中药治疗象皮肿的试点研究工作,在当地党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本组中西医的密切合作下,采取先由西医诊断检查,后由中医诊断治疗的方法,先后收治32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根据在治疗中反复观察研究的结果,提出初步报告。  相似文献   
6.
前言小半夏汤一方,始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黄疸、呕吐等病脉证治篇,其药不过半夏生姜二味,看来似乎平淡无奇,细绎其旨,二味药中,祛痰滌饮。止呕降逆俱备,实为治痰饮之祖方。所以历代医籍中根据本方原理,从而加减者数以百计,由此方脱化而出者,更不知其几许。只因散见各书,读者多不易窥其全面,为了便于临床运用和参考,故搜集前人加减化裁方法,加以整理,并于主治方义项下附以己意,结合临症经验予以探讨,希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气是脏腑、经络、形体产生机能的物质基础。气和则安,气乱则病,气绝则死。人的生老病死,莫不与气有关。气的作用既大,气的病变也多。然气之为病,总不外乎两种情况:或因邪犯而致气病;或因气病而生邪癖。这样,临床运用调气法也就相应有所区别。先有邪者,祛邪之意在调气;先病气者,调气之方即祛邪。具体运用调气法,除以上所述外,还应根据患者体质、病位、主症等情况而有所变通,切不可拘于一方一法。正如张景岳所说:“夫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也”,“如邪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  相似文献   
8.
全真一气汤是明清之间医学大家冯兆张在所著《冯氏锦囊秘录》中,为弥补前人在治疗“……脾肾阴阳两虚,上焦火多,下焦火少……”之不足而设,用于“凡治中风大病,阴虚发热,吐血喘咳,一切虚劳重证,更治沉重斑疹,喘促燥热欲绝者…”。冯氏  相似文献   
9.
患者:彭某.男,八岁。住遂宁县安居区同盟公社一大队,一九五五年上半年就诊。主诉:患阴狐疝已有六年。阴囊肿大如小鸡旦,其色不红,肿物时而  相似文献   
10.
脉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浩瀚的中医文献,蕴藏了十分丰富的脉学内容。据初步统计,脉学专著有220余种之多,其余医籍亦多涉及脉学。但迄今为止,脉学领域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本文就“独取寸口”的理由,寸口脉的脏腑定位以及“脉症舍从”等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