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1.
兰尾周围脓肿是兰尾炎常见并发症,我们用《金匮》治肠痈方大黄牡丹皮汤及薏苡附子败酱散为主,配合外治,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8例,疗效满意报导如下。一、一般资料 18例阑尾周围脓肿全为住院病人。男8例,女10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9岁;发病时间最短40小时,最长15天,均系急性阑尾炎发病入院,其中7例有慢性阑尾炎病史。  相似文献   
2.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是以胸闷、胸痛为主症的疾病,因上焦阳虚、阴邪上逆而发。心痛则限指心胸及胃脘部的疼痛,病情十分复杂,本篇所论,只涉及属于阳虚阴盛的一类病证。短气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名,而是指呼吸浅短的症状。由于胸痹、心痛皆属于胸膈间病,在病机、证治  相似文献   
3.
呕吐、哕、下利因病理皆与脾胃升降失常有关,故合为一篇论述。[原文]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方:见前痰饮病中。[语释]各种呕吐,饮食不下,总  相似文献   
4.
本篇专论疟病。首先从脉象总论了疟病的病机、辨证,指出疟病不离少阳,以寒热休作有时为主症。其次按脉证和寒热多少分述了温疟、癉疟、牝疟和疟母的证治。它为后世论治疟病奠定了临床基础。 [原文]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语释] 疟病多见弦脉,弦是少阳主脉,故疟病不离少阳,以寒热休作有时为特征。由于病人体质不同,病因兼挟,  相似文献   
5.
远血、近血,语出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已有近一千八百年历史。鉴于远血、近血的概念,历代医家论说不一,传统看法不符实际,笔者不揣浅陋,就此谈些认识。一、从古今论述看远血和近血  相似文献   
6.
病例一:王××,男,50岁。因发热持续不退,头痛逐渐加剧,检查发现脑电波中度异常,而于1980年11月27日住入南京市某医院内科。住院号:344694。入院时体温39℃,血白细胞总数11700/立方毫米,中性73%;血沉35毫米/小时;脑脊液压力290毫米水柱;双眼底视神经乳头稍红,诊为颅内高压症原因待查。经抗感染及脱水疗法治疗后,体温恢  相似文献   
7.
水气病篇论述水气病(即水肿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水气病的发病原因有外感、内伤之异;形成机理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三焦、膀胱气化障碍;分类除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外,还有五脏水、血分、水分、气分;治疗应采用发汗、利小便、逐水三大法则。本文重点论  相似文献   
8.
明·外科学家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病名记载详细,条理清晰,治法丰富。其中肠痈证治继承了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理论,并作了较大发展和提高,直到今天,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笔者在学习《金匮》肠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重点就陈实功肠痈证治的特色和临床意义作一探讨。对《金匮》肠痈证治的发展一、《金匮》肠痈证治《金匮》专论肠痈原文两条:一曰:“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二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书所载方剂,由于度量衡制度的变迁,药物用量差别甚大。现就较为通行的看法作一浅释。一、计量进制关系古方药物的计量名称及进制关系,历代不一,说法差异。大体而论: 重量方面:原用粟作计量标准。粟即谷子,去皮后称小米。它与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制关系是:十粟重一圭(即十粒谷子的重量是一圭),十圭重一铢,  相似文献   
10.
[原文]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麻黄附子汤方: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杏子汤方:方未见。 [语释] 水肿病,脉象沉小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