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3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炎症过程中最具标志性因子CRP,被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血脂康的原料为特制红曲,是一种天然复合他汀,并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氨基酸、麦角甾醇、生物碱和黄酮类物质。  相似文献   
2.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TCD)评价其疗效,并随访7~10个月。结果4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75%下降到8.0%。术中发生短暂性抽搐1例,无脑栓塞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7~10个月,未见新的TIA或脑梗死,TCD复查未见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心肌梗死导致左室功能不全并非不可逆转,关键是看导致该心功能不全的存活心肌和坏死心肌所占的比例多少,坏死心肌的透壁程度与血运重建术后该节段心肌收缩功能是否能改善呈负相关。因此,检测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坏死心肌的多少,可以直接指导血运重建术的合理应用,评估病人的预后。目前用于坏死心肌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磁共振显像等。其中,对比剂增强的磁共振显像(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E—MRI)因具有独特的高空间分辨率和经济、方便、无辐射等优势备受国内外研究者信赖。而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 diethyletriamine—pentaaceti cacid,Gd—DTPA)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磁共振对比剂,本文就Gd—DTPA增强磁共振显像检测坏死心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下壁导联P-R段明显下斜与运动试验假阳性的关系。方法比较76例运动试验阳性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真阳性组57例、假阳性组19例的运动试验参数。结果假阳性组有较长的运动总时间(389±112s∶287±95s,P<0.01),达到较大的代谢当量(7.9±1.9mets∶6.6±1.5mets,P<0.01),ST段压低≥1mm时间延长(284±140s:192±97s,P<0.01),运动中较少诱发胸痛及至少2个下壁导联P-R段明显下斜的比例较高(74%∶20%,P<0.01),若以运动总时间≥300s、至少2个下壁导联P-R段明显下斜判断运动试验假阳性,其敏感性为63%,特异性为91%,预测价值为88%。结论运动总时间≥300s、至少2个下壁导联P-R段明显下斜对运动试验假阳性的判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经血栓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三磷酸腺苷对重度血栓负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后提示靶病变为重度血栓负荷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急诊PCI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血栓抽吸组(A组,n=54)、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B组,n=54)和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三磷酸腺苷组(C组,n=54)。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急诊PCI前、术后的冠脉造影结果;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发生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肌钙蛋白I峰值、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以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冠脉造影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校正心肌梗死溶栓实验血流计帧(CTFC)分级正常血流的比例C组高于A组和B组(90.7%vs. 68.5%、74.1%,P均0.05)。术后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心肌染色分级(MBG)3级的比例C组高于A组和B组(88.9%vs. 70.4%、72.2%,P均0.05)。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发生率C组低于A组和B组(7.4%vs. 25.9%、24.1%,P均0.05)。术后3组患者CK-MB和肌钙蛋白I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NT-proBNP水平C组低于A组和B组[(983.8±269.8)ng/L vs.(1145.4±392.5)ng/L、(1125.1±378.1)ng/L,P均0.05]。术后5~7 d LVEF C组高于A组和B组[(52.9±6.7)%vs.(48.9±8.5)%、(49.6±8.3)%,P均0.05]。术后3组患者30 d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总MACEs发生率C组低于A组和B组(3.7%vs. 18.5%、16.7%,P均0.05)。3组患者术后出血事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重度血栓负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和三磷酸腺苷冠状动脉内注射与单纯血栓抽吸及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相比,可以获得更好的心肌再灌注、改善心功能并降低PCI后30 d的总MACEs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7.
杨剑峰  张荣林  徐标  宋杰 《临床荟萃》2006,21(15):1072-107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急诊PCI术成功后1小时的18导联心电图(ECG)与入院当时ECG比较,分别测定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高度,按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根据对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相关因素的观察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非致死性心脏事件、室壁运动异常、再通后ST段下降又再抬高和住院死亡病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PCI术后,其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可以作为预示患者近期预后的一个临床实用指标,并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瘘──国内报道67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冠状动脉瘘虽属少见疾病,但临床上易和其他先天性心脏病混淆而造成误诊。本研究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率。方法:作者报告3例冠状动脉瘘并综合国内文献共67例,皆经心血管造影或手术确诊。对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手术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冠状动脉篓起源于左、右和双侧冠状动脉者分别为17、49和1例。临床上无特征性症状,瘘口在右心系统者多有连续性杂音(30/32),而在左心室者无一例连续性杂音(0/6)。本组手术治疗57例,手术晚期死亡1例,42例随访3个月至25年,其中1例症状恶化,41例症状改善。结论:本病血液动力学改变与瘘口大小及部位有关,改变明显者出现心肌缺血和心脏扩大,升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有重要诊断价值。对有明显临床及血液动力学异常者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中最为重要的环节[1].然而我国STEMI治疗仍存在救治延迟和再灌注治疗比率低的困境[2-3].国内现有STEMI救治状况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4]、广州[5]等经济发达地区,宿迁市地处江苏北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同时宿迁市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前列,成为国内独一无二以民营医疗机构为主体承担区域医疗服务的地区.该地区STEMI救治水平尤其是再灌注治疗状况缺乏准确数据,本研究旨在获得该区域STEMI再灌注治疗现状,为区域化救治模式建设和提高救治水平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保护滤网下支架治疗老年高危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脑保护滤网下对25例60岁以上的高危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CAS)治疗。结果颈动脉病变残余狭窄≤20%,手术成功率达100%,临床症状消失。24例在围手术期均有不同程度心率、血压下降,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脑保护滤网下支架治疗老年高危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