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66篇
神经病学   4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等15个城市脑卒中患者院前时间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研究北京等15个城市35家医院脑卒中患者到达医院前时间(院前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统一的问卷,对2002年6月30日至2003年4月30日发病一周内的227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除一般资料外,按是否在脑卒中症状发生后6h内到达医院将患者分为两组,对影响脑卒中院前时间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8岁,男性占60.2%。缺血性脑卒中为78.8%,出血性脑卒中为21.2%。(2)发病后决定马上去医院的占27,8%。使用急救电话和急救车的比例为27.2%;约1/4患者知道脑卒中后需要马上去医院诊治和溶栓治疗;1/4的患者对脑卒中基本无认识,发病后不知道求救而盲目等待。(3)发病后≤6h到达医院的患者占57.5%;首次就诊地点是急诊室的为58.6%;发病后≤6h到达医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率为6.7%。(4)影响脑卒中患者院前时间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到达医院的方式、首次就诊的地点、发病地点到医院的距离、是否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是影响患者≤6h到达医院的独立因素。结论 42.5%脑卒中患者不能在发病后6h内到达医院,其院前时间延误的主要原因是对脑卒中知识了解不够、使用急救电话/急救车少、患者转运距离超过20km等。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知识的了解是提高患者6h内到达医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其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已被肯定。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开始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二级预防,并取得初步成效。有学者建议,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史或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无论其血清胆固醇水平如何。均应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现将他汀类药物在ICVD二级预防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持续性声门下吸引(CASS)和间歇性声门下吸引(IASS)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临床价值,及其对气道黏膜的影响.方法 将ICU收治的116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3组:CASS组(40例)、IASS组(38例)和对照组(不行声门下吸引,38例).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早发性和晚发性VAP发病率、发生时间,以及CASS组、IASS组患者气囊上方吸引液潜血阳性例数.结果 ①CASS组和IASS组的早发性和晚发性VAP发病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S组和IASS组的早发性和晚发性VAP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CASS组和IASS组VAP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CASS组和IASS组VAP发生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ASS组的气囊上方吸引液潜血阳性率低于CASS组(P<0.05).结论 CASS和IASS均可降低早发性和晚发性VAP发病率,并延迟VAP的发生,两者临床效果相似.但IASS有更低的气囊上方气道黏膜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经尿道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上尿路上皮癌患者68例,男23例,女45例,平均年龄63(43-78)岁。肾盂癌55例,输尿管上段肿瘤4例,输尿管下段肿瘤9例。其中输尿管下段肿瘤合并膀胱肿瘤1例。经尿道膀胱镜患侧输尿管逆行插入输尿管导管引流肾盂尿,用电切镜针状电极距输尿管口周围约0.5cm环形切透膀胱壁,分离出输尿管开口及膀胱壁内段。拔除输尿管导管,电凝输尿管开口,使开口封闭,减少肿瘤细胞种植机会。采用腰部3个穿刺套管针人路,行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输尿管尽量向下游离,如果是肾盂癌或输尿管上段肿瘤,用腹腔镜分离钳可以将下段输尿管提拉出来,扩大套管切口,将肾输尿管全长完整取出,避免了下腹部开放切口;如果是下段输尿管肿瘤,则需下腹部行5-7cm切口,先取出。肾标本,再行输尿管下段切除术。结果:68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20(90-24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60(40-500)ml,1例需输血。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4(3-7)d,导尿管留置时间平均8(7-15)d。拔除尿管后均行B超检查无膀胱漏尿。术后病理报告均为尿路上皮癌。65例患者获随访平均18(3-38)个月。58例患者无瘤生存,3例死于心脑血管及肺部疾病。4例术后患膀胱肿瘤而行电切治疗。结论: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经尿道膀胱袖状切除治疗上尿路上皮癌,手术安全易行,用电切镜环状切除输尿管开口及膀胱壁内段可完整切除输尿管,对输尿管开口进行电凝封闭可减少肿瘤细胞种植。对肾盂癌及上段输尿管肿瘤患者可避免行下腹部开放切口的输尿管下段切除术,有效减少创伤,疗效可靠,无肿瘤种植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异丹叶大黄素(ISO)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采用不同浓度ISO处理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使用200 ng/ml LPS诱导RAW264.7细胞,以ISO、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进行干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65、磷酸化P65(p-P65)、IκB、磷酸化IκB(p-IκB)、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2(COX-2)、高迁移率组蛋白B1(HMGB1)以及自噬相关蛋白LC3Ⅱ/Ⅰ、Beclin1、P62的表达,DCFH-DA探针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变化。采用腹腔注射LPS(15 mg/kg)方法构建小鼠ALI模型,HE染色观察各组肺组织形态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肺组织中炎症介质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ROS的含量。结果 ISO可以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88例,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0~3分,38例)、中危组(4~5分,71例)和高危组(6~7分,11例),观察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2.6%、32.4%和72.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年龄≥60岁、入院时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出现肢体无力、脑缺血症状持续时间≥10 min、有糖尿病史患者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头臂型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转流术前、术后的脑血流变化进行研究。方法:对22例头臂型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转流术前、术后分别进行经颅多谱勒检查(TCD),记录颅内血管的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侧与非手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Vs、Vm及PI值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底动脉(BA)的Vs、Vm值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值术前与术后比较有增高(P0.01)。结论:头臂型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转流手术后颅内主要血管的血流速度及PI值均得到明显增高,脑供血得到很大改善,临床表现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8.
重症脑梗死血流灌注及侧支循环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及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急性重症脑梗死的血流灌注及侧支循环状态。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10例,在4d内做PWI、DWI、MRA、MRI及TCD检查,同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Glasgow昏迷评分,记录死亡者。功能磁共振结果采用Stroketool(v1·6)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90%的患者显示患侧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局部脑血容量(rCBV)呈明显下降,较对侧脑组织分别降低64·1%和49·7%,两侧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4·174,P=0·001;t=-2·835,P=0·011);而健侧脑组织也处于相对缺血状态,较同侧小脑组织rCBF减少41·4%,rCBV减少33·0%,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组MRA及TCD结果分析:患者患侧大血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者占100%,同时合并对侧狭窄或闭塞者占70%,患者均存在着多发而广泛的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结论首次发病即表现为重症脑梗死的患者有血管病变基础;对于急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应同时进行影像学、血管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检查,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老年脑梗塞患者的直立调节障碍冯立群张茁刘悦邓利群李丹一、资料与方法观察组为1995年12月至1997年1月住院的急性脑梗塞(ACI)患者46例,均符合《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86年,扬州)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男27例...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与脑梗死亚型间的关系。方法对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急性期进行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及头颅MRI检查。按四种不同方法分为:(1)首发脑梗死组(60例)和复发脑梗死组(42例);(2)有鼾症史组(52例)和无鼾症史组(50例);(3)多发及大面积脑梗死组(70例)和单发小梗死组(32例);(4)前循环受累组(56例)、后循环受累组(20例)和前后循环均受累组(26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SpO2)对SAHS进行分级。结果AHI≥5为72例(70.6%);SpO2异常100例(98.0%)。复发脑梗死组、多发及大面积脑梗死组和前后循环均受累组较首发梗死组、单发小梗死组和前循环受累组发病率高,各组AHI>20的比例均增高。鼾症史与SAHS的发生及程度无相关性。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SAHS发病率高,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亚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