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苏颖 《中医药学刊》2003,21(7):1202-1202
界定瘅疟的概念,考察其性质,不应孤立地依据某一条经文,而应综合历代医家尤其是《内经》关于瘅疟的所有论述,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客观而全面的结论,为瘅疟的治疗提供正确的依据,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2.
“血不利则为水”与《金匮要略》活血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不利则为水”是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提出的重要论点之一 ,它不仅从水与血的关系出发阐释了水肿形成的机制 ,更重要的是为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及水肿病的可行性、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并指导和规范着仲景活血方剂的组方配伍。1 养血补虚与活血行水仲景云 :“妇人  相似文献   
3.
美肤冲剂致药物性肝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 ,43岁。因“头晕、乏力、尿黄半个月 ,皮肤、巩膜黄染 3天”于 2 0 0 0年 9月 2 1日以“肝损害原因待查”收入院。患者半月前在其新居装修时出现头晕、乏力、尿黄 ,因无其他不适 ,故未作诊治。 3d前 ,上述症状加重 ,且出现巩膜、皮肤黄染 ,伴皮肤瘙痒 ,遂来我院就诊。查体 :巩膜及全身皮肤黏膜黄染 ,搔抓痕迹 ( ) ,肝掌 (- ) ,未见蜘蛛痣。双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干、湿性音 ;心率 78次 /min,律整 ,A2 =P2 ,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 ,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缘下 1 cm、剑突下 3cm处可及 ,表面光滑、质软 ,无触痛。墨氏征 (- ) ;脾肋下未…  相似文献   
4.
“血不利则为水”的机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了“血不利”的含义及“血不利则为水”的机制。认为“血不利”,是多种瘀血状态的统称。“血不利则为水”的“水”,包括 :1水液溢于肌肤 ,按之没指 ,有形可征的水肿 ;2血行不畅 ,水溢脉外而致的脏腑、组织、黏膜的充血水肿 ;3由血脉渗入体腔的积液 ,如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等。“血不利则为水”,是仲景对水肿发病机制及瘀血证转归的重要提示 ,不仅可作为活血利水法的理论依据 ,亦有助于深入研究血与水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善瘀血及水肿证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5.
纳药法,亦称塞法,是指将药物研末或捣烂,以纱布、丝帛等包裹之,或将药粉制成各种剂型,塞入耳、鼻、阴道、肛门等体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纳法用于妇人带下、阴吹、上焦寒湿等多种病变,这种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给药方法,药专力宏,在临床上久用不衰.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及溃疡性病变 ,其肠外表现与狐蜮病相似。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禀赋薄弱或饮食所伤皆可致病。治疗上 ,除了针对脏腑的病理变化燮理阴阳、除湿解毒外 ,还应分清寒热虚实 ,随证治之 ;同时 ,亦须将药物内服与外治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指出:"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古今医家皆认为,此系仲景借助于脉诊揭示水气病的预后,并众口一词地将"脉出"释为轻取可得、重按则无的一种脉象,是由水盛于内,真气涣散于外所致.如<金匮方论衍义>云:"所谓出者,非独为浮也,为经气离出其脏,沉之亦无有也";<金匮要略心典>曰:"出与浮迥异.浮者盛于上而弱于下,出则上有而下绝无也";叶霖在<金匮阙疑>中指出"水病脉出,真气离根也,非出浮之谓",而<高注金匮要略>在阐释水病脉出的机制时亦认为:"脉出,是水抬气鼓,其气血于在上、在外之象.真阳不得展舒以驱水,故死.  相似文献   
8.
9.
《金匮要略》是理、法、方、药俱全的杂病诊疗学专著 ,本文仅就其丰富的外治法内容探讨如下。1 纳 法1 1 纳药鼻中 《痉湿 日曷病篇》云 :“湿家病身疼发热 ,面黄而喘 ,头痛鼻塞而烦 ,其脉大 ,自能饮食 ,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 ,故鼻塞 ,内药鼻中则愈”。鼻为肺窍 ,肺与卫气相通 ,主表 ,外合皮毛。若寒湿之邪袭表 ,卫阳被郁 ,肺气不宣 ,则见身疼发热 ,面黄而喘 ,脉大 ,提示病邪在表、在上 ,且正虚不明显 ;饮食如故 ,说明寒湿尚未入里 ,中焦无病。此时 ,若内服散寒燥湿之品 ,往往会因其苦温辛燥 ,损伤脾胃 ,而有药过病所 ,诛伐无过之…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云 :“胸痹 ,胸中气塞 ,短气 ,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 ;橘枳姜汤亦主之”。因吴谦认为“胸中气塞 ,胸痹之轻者也”,程云来亦云茯苓杏仁甘草汤“为治胸痹之轻剂”,故后世医家多从其说。尤其是五版教材中不仅将本条定位于“论述胸痹轻证的治法”,还强调指出 :“本条贯以‘胸痹’,复言‘短气’;不言‘胸痛’,但言‘气塞’,可知此证胸痛甚轻 ,或者不痛 ,而以气塞或短气较显著”。通过研读仲景对胸痹病因病机的论述 ,复习相关的文献资料 ,笔者认为 ,本条并非胸痹轻证 ,而是仲景为胸痹伴有明显胸中气塞、短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