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TNF -α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局部损伤组织迁移的可行性. 方法 将MSCs用不同浓度的TNF -α刺激,检测其表面黏附分子、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率及其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制作大鼠自体血栓微粒,建立后肢缺血模型,选取一合适浓度的TNF -α刺激MSCs,移植到后肢缺血损伤的大鼠,计数损伤处MSCs的数目.结果 (1)TNF-α刺激24h后,MSCs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 -1)表达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而细胞黏附分子-1 (ICAM -1)、L-选择素(L- Selectin)、细胞黏附分子缓慢抗原-4(VLA -4)的表达无明显变化;MSCs的标志物表达率没有明显改变;(2)10 ng/ml TNF -α刺激的MSCs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能力明显增强;(3)10 ng/ml TNF -α刺激的MSCs移植到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后,损伤侧肌组织内MSCs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 结论 10 ng/ml TNF -α短期内能够有效提高MSCs的VCAM -1表达,促进MSCs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及向受损部位迁移,且不影响MSCs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有研究报道,在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内的多种因子诱导下,单核细胞能够转化成血管内皮细胞;而在体外条件下,单核细胞能否转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至今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单核细胞在炎症环境中转分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 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新鲜外周血单核细胞,用细胞培养基培养,然后分别用纤维连接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24 h。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单核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1、Podoplanin、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以及内皮细胞抗原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单核细胞在诱导之前,对LYVE-1表达阳性,对Podoplanin、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均为阴性;经上述因子刺激后,单核细胞对Podoplanin、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表达阳性,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仍呈阴性。提示纤维连接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均能有效刺激单核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统性输注后,何种因素促使其迁移到正确部位尤为关键,目前认为黏附分子在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缺血或损伤组织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直标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抗原的表达率,RT-PCR半定量分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呈弱阳性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呈强阳性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率为6%,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率为100%.RT-PCR检测结果显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呈微弱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呈高度表达.提示在生理状态下,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高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  相似文献   
4.
目的淋巴管生成存在于肿瘤、炎症等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本研究旨在探讨单核-巨噬细胞在炎症环境中转分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取成人新鲜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用ECM培养,分别在FN铺板或VEGF C、TNF α、LPS刺激下诱导培养24?h,用RT PCR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单核-巨噬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 1、Podoplanin、Prox1及内皮细胞共同标志物vWF、eNOS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在未诱导组,单核-巨噬细胞LYVE 1呈阳性表达,Podoplanin、Prox1、vWF、eNOS表达呈阴性;在FN铺板或VEGF C、TNF α、LPS诱导组,单核-巨噬细胞Podoplanin、Prox 1表达阳性,vWF和eNOS表达仍呈阴性。结论FN、VEGF C、TNF α、LPS均能有效刺激单核-巨噬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统性输注后,何种因素促使其迁移到正确部位尤为关键,目前认为黏附分子在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缺血或损伤组织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直标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抗原的表达率,RT-PCR半定量分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呈弱阳性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呈强阳性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率为6%,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率为100%。RT-PCR检测结果显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呈微弱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呈高度表达。提示在生理状态下,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高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脂多糖(LPS)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炎性反应,观察辛伐他汀对HUVECs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VECs,细胞至第3代,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LPS(100 ng/mL)组、辛伐他汀(5 mg/mL)组、辛伐他汀(5 mg/mL)和LPS(100 ng/mL)共作用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的方法,测定各组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uPA/uPAR)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的MCP-1I、L-1I、L-6及uPA/uPAR的mRNA表达和上清液中各因子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均〈0.01);与LPS组相比,辛伐他汀和LPS共作用组的细胞MCP-1I、L-1、IL-6及uPA/uPAR的mRNA表达和上清液中各因子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抑制HUVECs合成及分泌细胞因子MCP-1I、L-1I、L-6及uPA/uPAR,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炎性因子TNF-α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黏附分子表达及其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影响,探讨运用较少剂量的TNF-α诱导骨髓MSCs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其向肝缺血组织迁移。方法:用不同浓度的TNF-α刺激MSCs,检测其黏附分子的表达及干细胞标志物变化;取最佳浓度(10ng/mL)的TNF-α刺激MSCs,DiI标记后移植到肝脏缺血损伤的大鼠,检测大鼠肝功能,并取肝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组织中的MSCs。结果:1)MSCs受TNF-α刺激后,黏附分子VCAM-1表达升高,其表面干细胞标志物没有明显改变;2)10ng/mLTNF-α预刺激后,植到大鼠损伤肝组织内的MSCs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小浓度的TNF-α能够增强MSCs黏附分子VCAM-1的表达,且不影响大鼠骨髓MSCs干细胞的特性。大鼠体内实验证明TNF-α能促进MSCs的黏附,为治疗肝脏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单核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潜能(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有研究报道,在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内的多种因子诱导下,单核细胞能够转化成血管内皮细胞;而在体外条件下,单核细胞能否转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至今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单核细胞存炎症环境中转分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新鲜外周血单核细胞,用细胞培养基培养,然后分别用纤维连接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24 h.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单核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1、Podoplanin、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以及内皮细胞抗原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摹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单核细胞在诱导之前,对LYVE-1表达阳性,对Podoplanin、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均为阴性;经上述因子刺激后,单核细胞对Podoplanin、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表达阳性,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仍呈阴性.提示纤维连接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均能有效刺激单核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标志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