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5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40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术治疗脾损伤16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1979年1月~1991年8月手术治疗脾损伤164例的经验,以全脾切除后的并发症论证了保脾的重要性,指出现代的治疗观点是既要保命,又要保脾;并提出了简单实用的脾损伤分类方法,对选择保脾术式有参考价值.各种保脾术式中首选修补术,其次为部分切除术,少作脾动脉结扎术,不得已才作全脾切除加自体脾移植术,对粉碎性和延迟性脾破裂可应用联合保脾术式.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与恶性黑素瘤发生相关的种族、遗传、日光曝晒等危险因素,通过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避免某些危险因素,提高其警惕性和自检率,以及利用各种手段早期发现等,对于降低恶性黑素瘤的死亡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318名归国人员和60名精神病人血清弓形虫抗体,共发现抗体阳性者15人,感染率为3.99%。其中精神病人中7名(11.7%),归国人员中8名(2.5%),两者有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螺旋CT多种影像后处理功能优点,重点观察肝脏扫描中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CT图像质量.方法4年行肝脏检查12000人次.扫描条件120kV,170~300mA,层厚8mm/s床速,螺距12mm,窗宽200,窗位40.最多于40秒内完成40cm范围扫描,重建工作后期进行.对1~2cm以下较小病灶,局部加薄层扫描,层厚5mm,螺距10~15mm,同时配合增强扫描,以免遗漏微小病变.结果病灶薄层扫描能清晰显示病灶内部结构特征,密度边缘等,CT发现病灶准确率明显提高.增强期扫描中多血管肿瘤在动脉期强化明显,少血管肿瘤则在门静脉期显示清晰,而平衡期延迟期扫描像有助于发现更多病灶及定性.结论扫描时机选择于注射后25~30秒及60~70秒两次全肝扫描可得到高质量分期图像;而延迟期扫描对病变诊断具重要意义.高压注射器调节:强化影像满意.图像调控:在小病灶时宜加局部放大薄层扫描;增强后门脉期窗位以50~70为宜.正确把握螺旋CT扫描技术,可以提供高质量影像,明显提高肝脏疾病的检出数和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6.
易军  戴辉  张聚良 《医学争鸣》2000,21(5):86-86
0 引言 胰腺多房性潴留性囊肿极为罕见,我科收治1例,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9岁,因发现右上腹包块11d入院,缘于11d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上腹痛,仅局限于右上腹部,无肩背部放散痛,伴间歇性发热,体温最高达38.3℃,经抗炎,对症治疗无效.并逐渐可触及右上腹有一肿块,在当地医院行穿刺检查为脓血性液体.镜检发现炎性细胞,B超示:胆囊窝下方及右肾内侧及腹腔动脉,下腔静脉外前方可见异常区,大小约9.1cm×6.6cm×7.6cm,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内呈蜂窝状,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CT示:右上腹部上腔静脉前方6.0cm×9.0cm肿块和周围组织粘…  相似文献   
7.
经过技术调研、方案论证、网络实施和调试运行等阶段工作,深圳市罗湖区卫生防疫站计算机网络系统(SHENZHENLUOHUPUBLICHEALTHANDANTI-EPIDEMICSINFORMATIONNETWORKSYSTEM,SZLHPHNET)已如...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组织中bag-1、ER和PR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贠军  王岭  王廷  凌瑞  易军 《现代肿瘤医学》2005,13(4):464-465
目的检测bag-1,ER和P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情况,探讨bag-1、ER和PR的表达水平在乳腺癌发病、早期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了100例乳腺癌与35例乳腺良性肿瘤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石蜡标本切片中bag-1,ER和PR的表达与分布情况。结果bag-1在乳腺癌组织中,乳腺良性肿瘤中,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0%,11.5%,10.0%,差异明显(P<0.05)。ER在乳腺癌组织中,乳腺良性肿瘤中,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0%,28.6%,30.0%,差异明显(P<0.05)。PR在乳腺癌组织中,乳腺良性肿瘤中,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0%,31.5%,30.0%,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乳腺癌发病过程中,bag-1,ER和PR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检测bag-1、ER和PR的表达与分布情况,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乳腺癌、乳腺良性肿瘤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VEGF-C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用10例正常乳腺组织、30例乳腺良性肿瘤及60例乳腺恶性肿瘤标本,以免疫组织化学及半定量反转录PCR(RT-PCR)检测VEGF-C的表达。结果在乳腺恶性肿瘤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46.7%,明显高于正常乳腺(10.0%)和乳腺良性肿瘤组织(13.3%)(P<0.01);乳腺癌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为48.2%,明显高于乳腺叶状囊肉瘤(25.0%)(P<0.0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55.0%)明显高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30.0%)(P<0.01)。结论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并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可作为乳腺癌转移、复发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及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发生,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15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6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20及乳腺组织中E-cadherin mRNA的表达.结果 15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均有E-cadherin阳性表达(100%),而60例乳腺癌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23例(38.3%),二者差异显著(P〈0.01);CK-20在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未见表达.在6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检出CK-20阳性表达28例(46.7%),E-cadherin在相应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4.3% (4/28),32例外周血CK-20阴性的乳腺癌病例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为59.3%(19/32),二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E-cadherin的低表达与外周血高转移率显著相关,提示E-cadherin的表达缺失或低表达可能是导致乳腺癌高转移的因素之一,可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