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探究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偏头痛患者20例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发作间期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中国成人TCD正常范围的统计学研究》中的数据和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双侧PCA的Vm低于正常人群(P0.05);双侧MCA、ACA的Vm与正常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患者头痛侧与非头痛侧MCA、ACA和PCA的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PCA的Vm较正常人减低,而ACA及MCA平均血流速度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04例I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规范化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益气活血汤口服,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两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并比较两组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NIHSS、m R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降低(均P <0.01),BI评分升高(P <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NIHSS、m 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降低(均P <0.01),BI评分升高(P <0.01)。两组治疗后血清NGF、BDN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均P <0.01);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GF、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1)。两组治疗后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治...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通过查阅并总结先关文献,从制作工艺、质量标准、药理药效、临床应用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中药袋泡剂的研究概况,希望能为中药袋泡剂更深一步的理论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野生与栽培半夏的镇咳祛痰作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同种源野生和栽培半夏的镇咳祛痰作用,为半夏栽种提供依据。方法将同种源野生新、陈半夏和栽培新半夏按药典法炮制成清半夏进行实验。(1)小鼠氨水致咳实验:以引发咳嗽的潜伏期和3min内小鼠咳嗽次数为指标,比较野生和栽培半夏的止咳作用;(2)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实验:以小鼠气管中排泌酚红的量来评价野生半夏和栽培半夏的祛痰作用。结果 (1)野生陈半夏、野生新半夏和栽培新半夏与对照组比较均可使咳嗽潜伏期延长和咳嗽次数减少,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野生陈半夏、野生新半夏和栽培新半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1)。结论在镇咳方面,野生新半夏优于野生陈半夏和栽培新半夏;在祛痰作用方面,野生半夏优于栽培半夏,野生陈半夏优于野生新半夏。  相似文献   
6.
大脑胶质瘤病10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胶质瘤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3年10月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大脑胶质瘤病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2875岁,中位数47.4岁,以颅内压增高合并神经功能缺损或刺激性症状起病,头颅影像学检查可见病灶弥散,累及≥3个脑叶。头颅CT扫描呈低密度,头颅MR扫描可见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FLAIR高信号,增强扫描未见强化或仅可见轻度强化。10例患者病理检查,5例符合WHOⅡ75岁,中位数47.4岁,以颅内压增高合并神经功能缺损或刺激性症状起病,头颅影像学检查可见病灶弥散,累及≥3个脑叶。头颅CT扫描呈低密度,头颅MR扫描可见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FLAIR高信号,增强扫描未见强化或仅可见轻度强化。10例患者病理检查,5例符合WHOⅡ级,4例Ⅱ级,1例Ⅲ级。病理检查可见异常增生的胶质细胞伴轻度的核异形,7例以弥漫性星形胶质细胞为主,2例以弥漫性少突胶质细胞为主,1例呈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为主同时合并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呈"结构性生长"。免疫组化结果可见GFAP(+Ⅲ级,4例Ⅱ级,1例Ⅲ级。病理检查可见异常增生的胶质细胞伴轻度的核异形,7例以弥漫性星形胶质细胞为主,2例以弥漫性少突胶质细胞为主,1例呈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为主同时合并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呈"结构性生长"。免疫组化结果可见GFAP(+++),部分病例Olig-2(-++),部分病例Olig-2(-+)P53检查除少突胶质细胞增生为主类型外均在5%+)P53检查除少突胶质细胞增生为主类型外均在5%75%(+)之间,Ki-67在5%75%(+)之间,Ki-67在5%50%(+)。6例手术患者中,失访1例,存活5例;4例非手术患者中,死亡2例,存活2例。结论大脑胶质瘤病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特异,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可见特征性改变,联合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可提高其确诊率,手术切除病灶较非手术治疗存活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纳入以卒中样症状起病者146例,以头颅MRI(DWI)及MRI动态复查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AIS组(96例)与非AIS组(50例),并纳入同期体检中心体检者80例为健康对照组;其中AIS组根据梗死灶体积分为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及小梗死灶亚组,依据梗死部位分为皮质梗死、皮质下梗死及脑干+小脑梗死亚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H-FABP浓度;并对纳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收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H-FABP对AIS的诊断价值。结果:AIS组、非AIS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H-FABP浓度分别为(1.02±1.33)、(0.18±0.14)和(0.13±0.10)ng/mL,AIS组高于非AIS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小梗死灶亚组的血清H-FABP浓度分别为(1.82±1.93)、(0.64±0.54)、(0.49±0.37)ng/mL,3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皮质梗死、皮质下梗死及脑干+小脑梗死亚组的血清H-FABP浓度分别为(0.93±1.23)、(0.73±0.53)、(1.47±1.97)ng/mL,3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7,临界值0.359ng/mL,诊断符合率82.5%。结论:AIS时血清H-FABP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H-FABP水平与AIS病灶大小关系密切,与梗死部位无明显相关性,提示H-FABP可能是AIS早期较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及亚型的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30例IS患者,根据2007年的改良TOAST分型标准对IS进行病因学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脑卒中(AT)79例、心源性栓塞(CE)20例、穿支小动脉闭塞(SAD)26例,不明原因5例;同期纳入145例同社区、年龄匹配的无心脑血管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IS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SAA水平的潜在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AA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SAA水平与IS、IS亚型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SAA水平高于对照组〔(10.15±5.21)ng/mLvs(8.83±3.82)ng/mL,P<0.05〕;SAA四分位水平最高组(>10.77ng/mL)发生IS风险是最低组(≤6.33ng/mL)的1.83倍(95%CI1.13~2.18,P=0.025)。AT组SAA水平高于对照组(OR=1.62,95%CI 1.05~1.89,P=0.029),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其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R=1.43,95%CI1.01~1.71,P=0.034)。在NIHSS>15分的IS患者中,SAA四分位水平最高组严重程度是最低组风险的2.13倍(95%CI 1.34~3.69,P=0.043)。结论 SAA是一种新型的炎性反应标志物,可预测IS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头颅CT、MRI扫描等技术,若能进一步寻找到特异度及灵敏度较高的生物标志物,用以协助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评价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其临床应用价值是神经影像学所不能完全取代的。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常伴有神经组织特异性蛋白标志物的高表达,且与卒中的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差异,以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同防同治。方法连续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和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冠心病患者资料。研究项目包括基线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血压水平(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脂血症、脑血管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脑梗死的TOAST分型。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和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1、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脑血管病组均明显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糖代谢指标均为危险影响因素(P 0. 05),该两指标的水平在脑血管病组中明显增高。结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大体相同,但存在差别。在控制好血脂的基础上,对于脑血管病更为严格的血压和血糖管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