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送管方法在早产儿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的效果。方法将14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采用无菌透明贴膜包裹无齿镊前端,穿刺者手持无齿镊尾端将导管通过导入鞘远端缓慢送入,同时助手用生理盐水脉冲导管的改良送管方法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对照组90例采用传统方法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结果观察组送管困难、送管失败重新选择静脉穿刺例数、导管异位率及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改良送管方法提高了早产儿PICC置管成功率,减轻了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无肝素化在新生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置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抽签法将723例入住NICU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402例和对照组321例,对照组每日更换大液体时用20 m 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2~3 m L脉冲式冲洗PICC导管后,再用20 m L注射器抽取1~2 m L淡肝素液(1 U/mL)脉冲式冲洗导管,并将淡肝素[10 U/(kg·mL)]加入大液体持续泵入;试验组每日更换大液体时只用20 m 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3~5 m L脉冲式冲洗PICC导管。比较2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后堵管、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结果 2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置管7 d后的WBC、PL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7 d后对照组血小板下降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凝血酶时间明显长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肝素化在新生儿PICC的应用,可有效减少置管过程中持续使用肝素所造成的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方便导管维护,从而...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足背动脉定位采血法的可行性,为新生儿动脉采血提供更多方法及部位选择。方法将120例需动脉采血的新生儿采用摸球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足背动脉定位采血,对照组采用桡动脉定位采血,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采血针充盈时长、采血后按压时间、标本溶血以及血肿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新生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标本溶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血针充盈时长、采血后加压止血时间及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动脉采血可选用足背动脉定位法。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在胸部外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胸部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胸部外伤患者行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图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病变71例,大部分为复合损伤,其中肺挫伤52例,肺撕裂伤1例,肋骨骨折71例,肩胛骨骨折12例,锁骨骨折8例,胸椎骨折9例,膈肌损伤3例,胸腔积液63例,气胸22例,纵膈气肿4例,心包积液1例,皮下气肿16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对胸部外伤患者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指导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应作为胸部外伤诊断的首选方法和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对会计基础工作中普遍存在问题及形成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而提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X线平片通常不能显示肋软骨损伤,超声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急需做出诊断和处理的急诊患者价值有限,多层螺旋CT以其扫描层薄、扫描速度快等技术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的扫描,又因其图像分辨率高,且有丰富的图像后处理软件,可清楚地显示肋软骨的形态与结构,并且能准确定位肋软骨损伤,是目前无创伤性显示肋软骨和诊断肋软骨损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8.
么恩亮  张秀虹 《海南医学》2007,18(10):39-41
目的 探讨CT对肾癌病人术前分期与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细胞癌病人在手术前后的CT表现.右肾10例,左肾8例,术后7例行CT复查,复查时间3个月至1年半,CT发现3例病人有不同形式的复发与转移.使用GE Lightspeed Plus型CT机,全部病例行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 CT显示肿块位于肾包膜内3例,突破肾包膜并侵及肾筋膜12例,肿块突破肾周筋膜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瘤栓3例,其中1例侵及同侧肾上腺.未突破肾包膜的3例中CT表现与术中所见一致.12例CT显示肾周侵犯者中4例手术中和病理下未见肾周侵犯,为假阳性(4/12,33.3%),病理显示未受侵犯的肾周筋膜呈水肿伴炎性细胞浸润改变.在CT显示肿块突破肾周筋膜产有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的3例中,手术所见与病理结果一致,准确性达100%.结论 CT检查可准确描绘原发肿瘤的大小,但对判断原发肿瘤有否突破肾被膜,肾周脂肪与肾筋膜是否受侵犯方面有一定限度,假阳性较假阴性率高.CT对肾细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鼻骨骨折患者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利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选用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法(VR)观察。结果45例头面部外伤患者,鼻部CT检查诊断鼻骨骨折45例,诊断率100%。单侧骨折26例,占57.8%,其中左侧14例,右侧12例;双侧鼻骨骨折19例,占42.2%。伴上颌骨额突骨折31例,占68.9%,其中双侧者8例;伴眼眶骨折l1例,占24.4%;伴鼻中隔骨折7例,占15.6%。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MPR结合对于鼻骨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脐旁缠绕固定法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类实验研究设计,将145例拟接受脐静脉置管新生儿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脐静脉置管成功后对照组(n=67)常规采用密闭式脐周缠绕固定法,干预组(n=78)采用脐旁缠绕固定法。比较两组患儿导管的总留置时间、更换贴膜的次数、导管移位率及脐部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干预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更换贴膜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脐部并发症(渗血、脐部皮肤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采用脐旁缠绕固定法,能有效减少更换贴膜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有效保证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