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俯卧位辅助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 将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5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9例).采用俯卧位头侧位体位疗法,头部提高15°,每天俯卧位时间≥14 h,其它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均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护,设置呼吸暂停报警.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结果 经Ridit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呼吸暂停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俯卧位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肯定,可以在NICU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4~10月,我们将120例新生儿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经桡动脉穿刺采血和股静脉穿刺采血,并对这两种采血方式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损伤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8年4~10月,我们将120例新生儿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经桡动脉穿刺采血和股静脉穿刺采血,并对这两种采血方式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损伤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蔡桂花  王怀英  张淑珠 《广东医学》2004,25(11):1319-1320
目的 寻求一种较为适合早产儿的喂养方式 ,以改善早产儿喂养的不耐受性。方法 将胎龄≤ 34周 ,体重≤ 15 0 0g的早产儿分为 3组 ,在统一保暖、静脉营养基础上 ,在生后 72h前 ,微量喂养组予早期微量喂养 ,对照组Ⅰ暂时不喂养 ,对照组Ⅱ按常规喂养方式喂养 ;72h后 3组均予常规喂养方式喂养。观察 3组患者大便、喂养与体重增加情况及喂养中出现的问题。结果 微量喂养组拔胃管及到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明显缩短 ,在生后 1个月时有较理想的体重增加 ,而且微量喂养组较对照组Ⅱ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减少。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能改善喂养不耐受现象 ,缩短到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 ,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淑珠 《吉林医学》2010,31(23):3909-3910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留置针留置成功的多方面因素,提出提高留置针留置成功的经验措施。方法:从操作环境、患儿家长配合程度、患儿血管状况、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及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护士应做好操作前的各种准备,提高医护人员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提高静脉穿刺技术水平,重视对失败原因的总结和与同事间的互相交流等应对措施。结果:通过对影响留置针留置成功的多种因素的分析,指导护士在进行留置针穿刺时应用各种技巧,可有效地提高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结论:护士要排除各种干扰,苦练穿刺基本功,重视学习和总结经验,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保证患儿治疗及抢救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张淑珠 《吉林医学》2009,30(16):1782-1783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穿刺采血和股静脉穿刺采血在新生儿采血中所需时间长短、成功率及不良反应。方法:桡动脉穿刺、股静脉穿刺采血,记录1次采血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观察损伤程度。结果:观察组1次采血成功率为95%,对照组为85%;观察组平均操作时间为5.5m in,对照组为9.4m in;观察组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15%。结论: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比股静脉穿刺采血1次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损伤程度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转归情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将104例早产儿分为PS治疗组和对照组,详述病情评估,用药方法,比较两组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存活率以及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颅内出血、肺出血、肺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呼吸暂停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死亡率及NRDS发生率明显下降,治疗组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天数缩短,存活率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合并肺气漏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替代治疗RDS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时问及提高存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减少病残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