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穴位敷贴对哮喘豚鼠血清E、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机理。方法:将4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穴位敷贴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0只。处理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E、P选择素水平。结果:模型组豚鼠血清E、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穴位敷贴组和地塞米松组血清E、P选择素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穴位敷贴可明显降低哮喘豚鼠血清E、P选择素的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对下丘脑室旁核(PVN)中神经递质及棕色脂肪(BAT)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实验组在颈背部以1 mg·kg^(-1)·d^(-1)的剂量注射1 mg·mL^(-1)鱼藤酮注射液,连续注射4周;对照组则在相对应部位注入等量的0.9%NaCl。用免疫荧光法、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PVN与BAT中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水平,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AT中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解耦连蛋白-1(UCP-1)、PR结构域蛋白16(PRDM1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PVN中TH阳性细胞数量分别为(7±3)和(4±2)个,PVN中TH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4±0.02和0.09±0.01,BAT中TH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72±0.04和0.57±0.02,BAT中β3-AR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16±0.05和0.97±0.04,BAT中UCP-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25±0.06和0.77±0.03,BAT中PRDM16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68±0.04和0.38±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验组大鼠PVN中TH蛋白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改变,棕色脂肪细胞分化能力及产热功能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对颅脑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参照Feeney自由落体冲击造模法建立颅脑损伤大鼠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10只。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每天1次,共治疗7天。处理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损伤脑组织NGF、BDNF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组织NGF、BDNF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1);针刺组脑组织NGF、BDNF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针刺可促进神经再生相关营养因子NGF、BDNF的表达、这可能是针刺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再生与神经功能恢复、治疗颅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9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组及纳络酮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纳络酮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静脉滴注纳络酮;电针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针刺百会、水沟、风府透哑门、合谷和涌泉,疏密波,频率1Hz/50Hz,强度1~4mA。各组治疗均每天1次,共治疗14d。观察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及清醒率。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的GC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结束1个月的GCS评分较治疗结束时继续提高(P<0.05)。纳络酮组及电针组在治疗结束及结束后1个月的GCS评分及GOS分级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电针组与纳络酮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电针组及纳络酮组清醒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与纳络酮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电针干预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GCS评分、GOS分级及清醒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具有促醒及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引气归元针法是腹针常用的针刺取穴手法,通过腹部腧穴的针刺刺激以调理先天、后天,从而达到神气条达、气血荣和、驱邪治病的目的。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相关文献,从相关学者对引气归元针法的理论探讨、临床运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指标在宫颈鳞癌的治疗与病情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84例不同临床分期的宫颈鳞癌患者的SCC-Ag水平并作统计处理;对手术前后5d内或放/化疗前后20d内均有SCC-Ag测定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及Ⅰa~Ⅱa期手术患者有无淋巴转移的病倒进行SCC-Ag值比较,同期收集90例健康体检者及1175例包括宫颈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子宫肌瘤等妇科良性肿瘤病例的SCC-Ag值作为对照。结果按FIGO临床分期,SCC-Ag水平随病情分期进展而递增(P0.01),各期与妇科良性肿瘤组(1175,1.17±0.76ng/ml)和健康体检组(90,0.77±0.26ng/ml)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统计显示疾病较早期(Ⅰa期~Ⅱa期)患者其手术后SCC-Ag水平(1.28±1.81ng/ml)比手术前(4.63±8.13ng/ml)有明显下降(P0.05);疾病较晚期(Ⅱb~Ⅳ期)患者其放/化疗后SCC-Ag水平(11.01±8.44ng/ml)对比放/化疗前(23.39±23.71ng/ml)有明显下降(P0.05);956例行根治术(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有淋巴转移的与无淋巴转移的,两者比较有差异(P0.01)。结论 SCC-Ag是宫颈鳞癌较特异的肿瘤标志物,是宫颈鳞癌的临床分期、疗效观察、治疗方案及病情监测状态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标本影响因素的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标本影响因素的解决办法。方法利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对25份用含促凝剂分离胶真空管抽取的静脉血,分离后经不同放置时间测定其NSE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标本放置1h离心测定的结果与离心后3h及随后再冷藏24h测定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用含促凝剂分离胶真空管抽取标本解决了NSE测定中样本因素对结果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毅敏 《针刺研究》2006,31(3):166-16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口服真人益智宝对先天愚型儿童智商(IQ)及社会适应行为(ADQ)的影响。方法:将50例先天愚型儿童分为针药结合组与药物组。针刺以头三针为主,配合体针,药物采用口服香港宗歧氏药厂生产的真人益智宝。治疗前后均采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对患儿进行IQ、ADQ测定。结果:针药结合及单纯口服药物均能提高先天愚型患儿的IQ及ADQ水平(均P<0·01);针药结合对IQ、ADQ的影响较单纯口服药物更为明显(P<0·01)。结论:针刺配合口服真人益智宝能提高先天愚型儿童智商及社会适应能力水平,其疗效优于单纯口服真人益智宝。  相似文献   
9.
XRCC3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放疗近期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肿瘤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与放射敏感性密切相关。DNA损伤修复过程中许多基因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改变蛋白质功能,并改变DNA修复能力,从而为通过检测这些基因SNP来预测机体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指明了方向。笔者采用TaqMan—MGB探针技术和等位基因特异适时荧光PCR技术研究XRCC3第241密码子C/TSNP与肺癌放疗疗效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类DNA修复基因XRCC3-24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小细胞性肺癌的发生关系。方法103例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作为病例组,13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外周血。XRCC3-241基因分型检测采用Taqman探针PCR法,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的XRCC3-241的SNP。结果在139例健康体检者中,118例为C/C基因型,占总数的84.9%,21例为C/T基因型,占总数的15.1%。在103例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中,91例为C/C基因型,占总数的88.3%,12例为C/T基因型,占总数的11.6%。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T/T基因型。结果表明,携带T/C基因型的人患非小细胞性肺癌的风险性是C/C基因型的1.004倍(P〉0.05)。非小细胞性肺癌组吸烟个体的比例(68.9%)明显高于对照组(36.7%);吸烟可显著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P〈0.01)。结论XRCC3-241 SNP与非小细胞性肺癌发生的风险无相关性;吸烟显著增加非小细胞性肺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