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分析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面部感觉异常发生率及其与疼痛缓解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接受伽玛刀治疗并有完整随访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资料,记录和分析疼痛控制效果、起效时间以及面部感觉异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12~37个月)。术后初始疼痛缓解BNIⅠ级15例(33-3%),Ⅱ级13例(28.9%),Ⅲ级8例(17.8%),Ⅳ级5例(11.1%),Ⅴ级4例(8.9%);伽玛刀治疗整体有效率为80%。至最后一次随访,复发6例(13.3%),(初始疼痛缓解为BNII级3例,Ⅲ级3例);平均复发时间11.7个月(5~18个月)。伽玛刀治疗后新发面部感觉异常17例(37.8%),疼痛完全缓解者新出现面部感觉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部分缓解或疗效不佳者(P〈0.05)。结论伽玛刀是有效的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术后面部感觉异常发生可能与更好的疼痛缓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万古霉素联合抗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A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舒巴坦(B组)、头孢曲松(C组)三种抗菌药物方案治疗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s)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不同程度CNSIs的抗菌药物合理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于某三甲医院发生术后CNSIs患者49例,监测三种抗感染方案治疗前后患者体温、血常规、脑脊液、降钙素原、微生物等检查指标,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9例患者均治疗有效,其中A组显效率最高(43.33%);治疗7 d后三组患者体温、血常规均降低(P<0.05),而A组体温恢复至正常值(37.3℃以下)所需的时间最长;三组患者治疗后脑脊液中白细胞、多核细胞比例、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其中A组脑脊液白细胞降幅最大(P<0.01),且该组患者治疗后脑脊液葡萄糖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中共观察到16例次药物不良反应,其中14例次发生在A组,主要表现为药物热和白细胞减少。结论 万古霉素联合抗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治疗中重度CNSI疗效最佳,但安全性稍差,需密切监测其血药浓度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伽玛刀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185例的临床资料。伽玛刀治疗边缘剂量11Gy-33Gy,平均剂量25.9Gy,以45%~75%等剂量曲线覆盖病灶。术后定期复查鞍区增强MRI和血液内分泌激素,并随访。结果:163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病例肿瘤控制率为95.1%,肿瘤体积控制并明显缩小发生时间平均在伽玛刀治疗后15.6个月,新发垂体功能低下发生率为13.5%。结论:伽玛刀能有效地控制肿瘤生长,是安全有效的垂体腺瘤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索帕金森病猴行为学和脑葡萄糖代谢变化特点,进一步了解帕金森病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猕猴4只,经适应性饲养后采用以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DG)为示踪剂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 DG-PET-CT)进行全脑糖代谢检测.采用经外周静脉连续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溶液,建立全身性猴帕金森病模型.对模型猴进行行为学评分.建模成功3个月后,再次对模型猴进行脑18FDG-PET-CT扫描.对比分析建模前后模型猴脑葡萄糖代谢变化,并行脑组织病理检测.结果 4只猕猴均建模成功.模型猴表现出典型的运动迟缓、肌僵直、运动减少等帕金森病样症状,行为学评分均超过20分,经左旋多巴治疗后,帕金森病样症状显著缓解.模型猴还表现出淡漠、攻击性减退等高级神经活动改变.18FDG-PET-CT显示,帕金森病模型猴脑葡萄糖代谢显著降低,且并不局限于黑质纹状体区域.结论 本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猴神经代谢变化范围广泛,这可能是导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伽玛刀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185例的临床资料。伽玛刀治疗边缘剂量11Gy~33Gy,平均剂量25.9Gy,以45%~75%等剂量曲线覆盖病灶。术后定期复查鞍区增强MRI和血液内分泌激素,并随访。结果:163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病例肿瘤控制率为95.1%,肿瘤体积控制并明显缩小发生时间平均在伽玛刀治疗后15.6个月,新发垂体功能低下发生率为13.5%。结论:伽玛刀能有效地控制肿瘤生长,是安全有效的垂体腺瘤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毛蕊花糖苷(VB)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1)实验1:常规培养胶质母细胞瘤T98和U251细胞并各自分为4组,依次添加0、20、40、80μmol/L的VB处理24 h。采用CCK-8实验检测4组细胞存活率;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4组细胞迁移、侵袭情况;采用RT-PCR实验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4组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波形蛋白、Snail蛋白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2)实验2:T98、U251细胞各分为4组,依次为对照组、VB组、TGF-β组和TGF-β+VB组。对照组及VB组细胞转染空载质粒、TGF-β组及TGF-β+VB组细胞转染TGF-β质粒;转染24 h后VB组、TGF-β+VB组细胞均加入40μmol/L VB继续培养24 h,随后进行后续实验(迁移和侵袭实验、Western blotting实验,实验方法及检测指标同实验1)。(3)体内实验:裸鼠皮下种植U251细胞后分为2组,每组8只。实验组每天腹腔注射100 mg/kg的VB,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记录小鼠肿瘤体积大小和小鼠体质量的变化;实验终点(移植后21 d)时,检测小鼠肿瘤重量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肿瘤中TGF-β、波形蛋白、Snail的表达。结果(1)实验1:与0μmol/L VB组相比较,20μmol/L、40μmol/L VB组的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80μmol/L VB组细胞存活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0μmol/L VB组比较,20和40μmol/L VB组迁移和侵袭到下室的细胞随浓度的增高而减少,TGF-β、波形蛋白、Snail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2:与对照组相比较,VB组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量减少,TGF-β、波形蛋白及Snail蛋白的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F-β组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量增加,TGF-β、波形蛋白及Snail蛋白的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VB组比较,TGF-β组及TGF-β+VB组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量增加,TGF-β、波形蛋白及Snail蛋白的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体内实验: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更小,TGF-β、波形蛋白及Snail蛋白表达量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小鼠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B通过下调TGF-β的表达而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的上皮间质转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