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感染性结石术后早期诊断脓毒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79例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上尿路感染性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53例(观察组),未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126例(对照组)。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24、48h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WBC等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6、24、48h血清P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清CRP、WBC在术后6h变化不明显(均P>0.05),24、48h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临界值为标准计算术后6h各项指标的阳性率,观察组血清PCT、CRP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WBC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感染监测指标CRP、WBC比较,血清PCT水平能更早提示全身感染情况,在感染性结石术后早期诊断脓毒血症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多发性损伤合并尿道损伤时能及时正确地应用尿道会师术加牵引术,拔管后及时尿扩,是治疗尿道损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本院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PKEP)、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P)、经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的大体积前列腺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并对比三组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与TUPKP组和TURP组相比,PKEP组患者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的临床效果较好,术中出血量较少,对患者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输尿管镜术前预测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初步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及浙江省人民医院进行输尿管镜治疗的210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一般病史资料,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确定输尿管镜术前预测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肾积水程度、结石直径以及菌尿是输尿管镜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预测概率模型,公式为P=1/(1+exp-(3.17+1.88×肾积水程度+1.27×结石直径+1.67×菌尿),其作为预测指标,ROC曲线,曲线下面积约为0.891,灵敏度为84.21%,特异度为82.19%。结论肾积水程度、结石直径以及菌尿是输尿管镜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这3个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输尿管镜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概率模型预测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输尿管通道鞘内芯在输尿管软镜术中的应用。方法根据目前临床手术中所使用的输尿管软镜通道鞘结构自行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输尿管通道鞘内芯,进行体外模型试验以及猪输尿管软镜术实验,观察其使用效果。结果体外模型试验中,通道鞘置入模型后,在显示器屏幕可见模型内管壁,输尿管软镜内灌注冲洗液,同样可见模型内管壁图像;猪输尿管软镜术实验均顺利完成,并且随着操作次数的增加,置鞘时间逐渐变短。实验后所有猪均正常苏醒,未发现输尿管壁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新型输尿管通道鞘内芯经过体外模型试验及动物实验,达到了可视下置鞘的目的,并可较好地放置到位,避免了C臂机使用所引起的辐射损伤,是一种全新的置鞘方式,缩短了输尿管软镜术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直肠及经会阴两种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阳性率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间156例前列腺穿刺活检病例,其中经直肠径路97例,经会阴径路59例。结果:经直肠径路组穿刺阳性率为48.4%,经会阴径路组为44.1%。根据不同的PSA水平分层,两种径路穿刺活检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穿刺后经直肠径路组与经会阴径路组血尿发生率分别为54.6%、42.4%,尿频尿急尿痛发生率分别为17.5%、22.0%,排尿困难发生率分别为9.3%、6.8%,急性尿潴留发生率分别为7.2%、6.8%,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发生率分别为15.5%、3.4%,血便发生率分别为50.5%、3.4%,经直肠径路组要显著高于经会阴径路组(P0.05及P0.01);会阴肿胀发生率分别为3.1%、13.6%,经会阴径路组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都是诊断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两种方式的穿刺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并发症发生率各有特点,具体方式选择应根据患者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7.
兰建宏  廖国栋  纪阿林  袁利荣  张承广  鲁来兴  阮磊 《浙江医学》2020,42(19):2080-2083,2088
目的构建用于预测输尿管硬镜下碎石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数学模型,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行输尿管硬镜下碎石术治疗的210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其中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473例,浙江省人民医院1632例;绘制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另选取2018年1至6月在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行输尿管硬镜下碎石术治疗的163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对构建的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其中82例采用数学模型进行SIRS预测,为模型组;81例采用术前中段尿培养及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结果进行SIRS预测,为培养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预测率、灵敏度、特异度、预测符合率。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菌尿(OR=1.453)、术前尿细菌培养阳性(OR=3.690)、手术时间≥60min(OR=1.504)是影响输尿管硬镜下碎石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进一步建立预测输尿管硬镜下碎石术后发生SIRS的数学模型,其公式为:孕=e-2.664+0.384X1+1.308X2+0.423X31+e-2.664+0.384X1+1.308X2+0.423X3式中X1为菌尿(“有”取值1,“无”取值0);X2为术前尿细菌培养结果(“阳性”取值1,“阴性”取值0);X3为手术时间(“<60min”取值0,“≥60min”取值1);P值越接近1表示发生SIRS的可能性越大。该数学模型预测输尿管硬镜下碎石术后发生SIRS的AUC为0.641(P<0.05),准确度为0.780,灵敏度为0.425,特异度为0.821,约登指数为0.247,最佳截断值为0.096。模型组发病预测率、灵敏度、特异度、预测符合率分别为14.6%、0.421、0.824、78.0%,明显高于培养组的12.3%、0.294、0.719、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对输尿管硬镜下碎石术后SIRS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部分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关治疗。 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肾部分切除术后出血的患者,其中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后5例,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2例。将其与未出血患者比较探讨肾部分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7例患者出血表现为术后6~22 d(平均14.9 d)内出现大量肉眼血尿,血红蛋白平均下降28.7 g/L。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大小(34 cm)是肾部切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7例出血患者均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肾动脉造影提示6例为假性动脉瘤,1例为动静脉瘘,造影及栓塞过程顺利,血尿消失。随访10~38个月,未见肾出血再发、肾功能异常以及肾萎缩。结论 肾部分切除术后出血往往为迟发性,其中肿瘤大小是术后出血的一个危险因素。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是治疗肾部分切除术后出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导管腺癌(ductal adeno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DAP)是前列腺癌罕见的亚型,早期常缺乏前列腺质硬结节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等典型临床表现,故确诊时肿瘤常分期较晚。目前,临床上关于DAP的来源及诊治等仍存在争论。近年来,余杭第二人民医院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共收治3例DAP患者,现对其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体积前列腺合并膀胱颈硬化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合并膀胱颈硬化症31例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31例中23例手术一次成功,8例疗效欠佳,其中6例通过再次手术治疗。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联合膀胱颈切开术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并膀胱颈硬化症具有出血少、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