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踝足矫形器矫治脑瘫患儿尖足初步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踝足矫形器配戴前后的尖足改善情况进行量化评定。方法对2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48足)配戴矫形器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48只尖足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显效25%,好转64.6%,无变化10.4%,与配戴踝足矫形器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在尖足改善的同时,患儿的站立和步行能力均得到了提高。结论踝足矫形器在纠正脑瘫患儿尖足、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中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国内研究进行综合述评.方法:对近几年中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结果:中药或其有效成分及复方在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方面具有切实可靠的作用,各种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中药具有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雪旺细胞增殖、保护受损神经元和促进神经再生及结构重建的作用.结论:中药在非手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方面具有确实的疗效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针刺为主治疗小儿脑瘫20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针刺、穴位注射、推拿、运动训练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将 35 6例 0~ 9岁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功能训练 ,治疗组在功能训练前或后施术针刺、穴位注射、推拿 ,并在治疗前后进行综合评价 ,观察整体康复疗效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组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针刺、穴位注射、推拿、运动为主的综合康复方法是治疗小儿脑瘫的最佳方法之一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康复体系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1岁以内脑瘫合并智力低下患儿训练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有75%的脑瘫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早期干预要在智力低下儿童6岁之前,最好是在3岁以前就开始。当然,一经发现患儿有智力低下的表现,马上就开始干预更好。本中心收治的1岁以内患儿占75%,而1岁以内脑瘫患儿的智力评估和智力干预,国内文献报道不多。由此,从2001年起本中心采用Gesell量表对1岁以内脑瘫合并智力低下患儿进行智力评估,并根据患儿落后的领域进行早期智力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363例脑瘫患儿Gesell发育量表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智力发育与临床类型及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363例脑瘫患儿进行Gesell发育量表测查,分析智力发育迟缓与临床类型及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窒息和病理性黄疸与脑瘫患儿智力发育迟缓关系密切,手足徐动型和混合型脑瘫伴随智力发育迟缓的发生率高于痉挛型脑瘫(P<0.01)。结论窒息、病理性黄疸是引起脑瘫患儿合并智力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脑瘫临床类型亦与是否发生智力发育迟缓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住院脑瘫患儿医院感染率,探讨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为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本院康复中心2003年3月至2007年7月1855例次住院脑瘫患儿出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脑瘫患儿院感率和院感发生的部位,并对院感发生与年龄、合并症、其他系统疾病、住院天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855例次脑瘫患儿院感按病例计算院感率为44.91%,二次院感率为7.06%,院感部位以呼吸道感染(82.20%)为主,消化道感染(12.72%)次之,院感率在不同年龄段有显著差异(P〈0.05),住院天数(OR=1.021,95%C I:1.017~1.025)、有贫血(OR=1.949;95%C I:1.414~2.687)、佝偻病(OR=1.178,95%C I:1.053~1.565)、营养不良(OR=1.736,95%C I:1.324~2.120)是院感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脑瘫患儿院感率高,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低年龄、住院时间长、合并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是脑瘫患儿院感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提高脑瘫患儿免疫力、适当缩短住院治疗天数、治疗其他系统疾病是预防院感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骨钙素在骨的形成过稃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是调节体内Ca代谢的重要激素.测定脑性瘫痪患儿血钙、磷、骨源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以了解其骨代谢生化特点及其相关的调控因素.方法:①对象及分组:选择2005-07/2007-07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脑瘫患儿120例为脑瘫组:男82例,女38例;年龄3个月~3岁.按2005年昆明全国脑瘫会议分型标准分为痉挛型印例,不随意运动型印例:按脑瘫程度分为中轻度36例,中度42例,重度42例.同期体检的健康的100名儿童为对照组:男57名,女43名,年龄3个月~3岁.②检测指标及评估: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测定两组血清钙、磷水平;用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试剂盒金标法测定骨碱性磷酸酶;用放射免疫吸附法测定骨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并进行两组间、不同程度与类型脑瘫患儿间比较.结果:①脑瘫组忠儿血钙、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脑瘫组中痉挛型组血骨钙素与不随意运动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前者血甲状旁腺激素值高于后者,骨碱性磷酸酶值、降钙素值则低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③重度脑瘫患儿的甲状旁腺激素高于对照组、降钙素低于对照组(均P<0.01);重度脑瘫患儿骨钙素、甲状旁腺激素值高于轻度和中度(均P<0.05),降钙素低丁轻度和中度(均P<0.05).结论:脑瘫患儿血清钙、磷可以通过机体自身血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调控保持正常,而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水平升高则提示脑瘫患儿骨矿化不足,骨形成旺盛,骨重建活跃.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合分析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的相关辅助检查手段及其临床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湖南省儿童医院网上办公系统-应用系统-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库)1994-01/2005-01有关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辅助检查的文献,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以“脑性瘫痪”为检索词进行第一次检索,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为检索词进行第二次检索。资料选择: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性分析,选择与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的辅助检查文献。排除重复及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第一次检索共有865篇文献。第二次检索文献内容分别如下: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41篇、磁共振13篇、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2篇、脑电图15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2篇、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1篇、头颅超声3篇、眼视光学2篇、TORCH2篇及染色体1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资料综合: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有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了解脑性瘫痪患儿的形态学改变和功能学改变,也可了解相关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为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结论:将上述检查手段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可明显提高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水平,对于观察疗效、判断预后及指导康复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颜华  张惠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148-150
目的:综合分析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的相关辅助检查手段及其临床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湖南省儿童医院网上办公系统-应用系统-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库)1994—01/2005—01有关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辅助检查的文献,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以“脑性瘫痪”为检索词进行第一次检索,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为检索词进行第二次检索。资料选择: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性分析,选择与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的辅助检查文献。排除重复及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第一次检索共有865篇文献。第二次检索文献内容分别如下: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41篇、磁共振13篇、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2篇、脑电图15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2篇、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1篇、头颅超声3篇、眼视光学2篇、TORCH2篇及染色体1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资料综合: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有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了解脑性瘫痪患儿的形态学改变和功能学改变,也可了解相关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为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结论:将上述检查手段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可明显提高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水平,对于观察疗效、判断预后及指导康复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