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因素与疟疾传播的关系密切,国内外对气温、降雨量、湿度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与疟疾传播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近年来以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疟疾研究的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等方面广泛应用,本文对3S技术在自然因素与疟疾传播关系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2011年我国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输入性疟疾的监测、传播风险评估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回顾性收集2011年全国疟疾病例个案信息,对国外输入病例的感染疟原虫种类、国内分布、输自国家、国籍、人群特征、发病-诊断间隔时间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法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2011年全国共报告疟疾病例4 402例,国外输入病例2 716例;病例输自非洲国家1 315例(恶性疟占79.70%),输自东南亚及其他地区1 401例(间日疟占73.59%),其感染疟原虫种类不同(2=1 057.04,P<0.001);主要以出国务工的男性青壮年为主;自非洲输入病例发病无明显季节性,自东南亚地区输入病例发病集中在56月(2=120.00,P<0.001);发病-诊断间隔时间中位数为3.67 d。结论 2011年我国疟疾发病以国外输入病例为主,各地均应加强对自非洲输入性疟疾尤其是恶性疟的监测和管理,在云南中缅边境地区应重点关注输入性间日疟的传播风险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2016年我国15例疟疾死亡病例的原因,为减少疟疾病例死亡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2月我国疟疾专报系统中报告的15例疟疾死亡病例数据和医疗机构病案资料,通过临床医疗和疾病控制专家会商,分析病例死亡的可能原因。结果 15例死亡病例中,男性14例、女性1例,以出国务工的青壮年为主,均为恶性疟感染,输入来源地均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死亡病例回国至出现发热症状的平均时间差为5.27 d(中位数4 d),初次发热至初次就诊平均时间差为3.07 d(中位数1 d),初次就诊至确诊的平均时间差为5.40 d(中位数3 d),确诊到死亡的平均时间差为2.00 d(中位数1 d),回国至死亡的平均时间差为15.73 d(中位数13 d)。结论 医疗机构诊治能力不足导致的确诊不及时和病例防疟意识较低导致的就医延迟可能是死亡病例发生的主要原因,需提高医疗机构的疟疾诊治能力和加强出国人员疟疾防治相关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提出疟疾由控制走向消除的关键措施, 为我国实施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0年 《全国血吸虫病、 疟疾和包虫病防治工作年报》 数据, 选取疟疾疫情较重的典型流行省份, 建立发病率变化与干预措施间 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结果 结果 2004-2010年全国87.56%的疟疾发病集中在安徽、 云南、 海南和河南4省。以Y为间日疟 发病率, X1为有疟疾病史者休止期服药人数的自然对数 (F = 14.53, P < 0.01, R2 = 0.72), X2为重点人群休止期服药人数的 自然对数 (F = 15.90, P < 0.01, R2 = 0.71), X3为镜检培训人数 (F = 11.53, P < 0.01, R2 = 0.61), 分别建立了地区固定效应模 型, X1、 X2和X3均对Y具有负向影响作用; 以Y为恶性疟发病率, X1为镜检培训累计人数 (F = 11.06, P < 0.01, R2 = 0.87), X2 为媒介培训人数的自然对数 (F = 15.28, P < 0.01, R2 = 0.89), 分别建立了地区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X1和X2均对Y具有 负向影响作用。结论 结论 有疟疾病史者休止期服药、 重点人群休止期服药和镜检培训等是控制间日疟疫情的关键干预措 施, 镜检培训和媒介培训则对恶性疟发病率下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国2002~2010年疟疾传播时空分布特征。方法根据我国疟疾疫情年度报表中2002~2010年以县为单位的本地感染疟疾发病数据,利用ArcGIS10.0软件建立病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并结合时空聚类分析探明疟疾传播的时空聚集性及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空间分布的演变趋势。结果 2002~2010年全国疟疾传播与发病率分为稳定期(2002~2004年)、高峰期(2005~2007年)和下降期(2008~2010年)3个时期,期间本地感染疟疾发病率下降87.09%。疟疾发病在时间上集中于2005~2007年,在空间上主要聚集在云南、海南和安徽三省。在全国范围内,空间聚集区的演变在3个时期呈现出由南(部)向北(中部)逐渐消散的转移趋势。时空聚集区存在于2002~2008年,此后无新时空聚集区。其中云南省出现时空聚集区的时间为2002~2007年,包括30个县、区,主要分布于中缅边境地区;海南省出现时空聚集区的时间为2002~2005年,包括9个县、区,分布于海南岛南部;安徽省出现时空聚集区的时间为2005~2008年,包括12个县、区,分布于安徽省北部。结论我国疟疾疫情从时间和空间上已走向消除,但安徽省和云南省的部分地区仍有本地感染疟疾病例集中分布,是我国疟疾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2011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成绩进行分析, 了解当前我国各级疾控机构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的疟原虫检测能力。方法 将参赛选手按性别、 年龄、 职称、 单位级别、 所在省份疟疾流行程度、 是否有全球基金疟疾防治项目支持、 地理位置等进行分组, 对各组选手疟原虫检测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 年龄、 职称、 单位级别的参赛选手之间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 来自不同疟疾流行程度、 有无全球基金疟疾防治项目支持、 不同地理位置省份的选手其疟原虫检测成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 有一、 二类疟疾流行县省份的选手其血片制片及镜检读片成绩均优于无一、 二类疟疾流行县省份的选手, 有全球基金项目支持省份的选手血片制作及镜检读片成绩均显著优于无全球基金项目支持省份的选手, 南方省份选手血片制片及镜检读片成绩均显著优于北方省份。结论 各省疟原虫检测能力总体水平不均衡, 镜检读片技能水平较低, 寄生虫病人才梯队建设和病原学检测技能培训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我国中缅边境地区疟疾监测与响应模式中主动病例侦查范围,并了解当前该地区人群中无症状带虫者情况。方法 2014年7月在云南省盈江县选择存在疟疾本地感染病例的3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现场。将这些本地感染病例作为线索病例,以其住所为圆心,分别以100 m、300 m、500 m和1 000 m为半径,侦查该范围内当地居住人群。收集每个被调查者耳垂血分别制作厚、薄血片各一张和滤纸血一份,采用显微镜观察和巢式PCR检测其疟原虫感染情况。结果共收集278例血样,显微镜观察发现3例无症状带虫者,人群中带虫率为1.1%(3/278);巢式PCR结果发现6例无症状带虫者,人群带虫率2.2%(6/278)。依据巢式PCR结果,不同侦查半径分析表明,300 m半径范围能够发现线索病例周围人群中全部无症状带虫者,其中在101~300 m范围内发现的占66.7%。结论在我国中缅边境地区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无症状带虫者,巢式PCR检测方法开展侦查半径为300 m的主动病例侦查能够有效地发现人群中无症状带虫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疟疾非流行区疾控工作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相应培训需求,为设置该类地区疾控工作人员的培训课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自填问卷的调查方法,对2016年参加青海省全省疟疾培训的疾控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115人,其中85.21%(98/115)来自县级疾控中心。调查对象的整体知晓率情况为70.35%,但在疟疾基础知识和疟疾治疗知识的知晓情况相对较差,分别为61.96%和48.99%。该结果在职称、所在科室分类、单位级别的结果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F=0.13~2.02,P均0.05)。经培训后的整体答题得分情况有所改善,平均79.20±15.16分,高于培训前平均70.34±1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P0.05)。在疟疾基础知识和疟疾监测响应知识知晓方面有显著提高(t=4.30、4.97,P均0.05)。80%的调查对象认为疟疾基本知识最需要培训。但培训需求在各组之间以及不同培训内容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61~3.11,P均0.05)。结论青海省各级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疟疾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仍需要在疟疾基础知识、疟疾治疗、疟疾监测与响应等方面加强培训,以提高响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陕西省开展消除疟疾初期的疟疾流行与防治能力状况,为陕西省消除疟疾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与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2005年1月~2010年6月陕西省疟疾病例报告与处置、病原学检测、疟防能力现状及健康教育开展等进行摸底调查。结果调查时段内全省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39例,年发病率为0.11/10万,分布在全省30个县(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疟疾病例构成比分别为38.91%、9.21%和51.88%。输入性病例占全部病例数的59.83%。病例实验室检测率、确诊率和规范治疗率为62.76%、48.12%、80.75%,24h网报及时率、个案调查率和疫点处置率为85.77%、75.31%和36.82%。居民和学生疟疾抗体阳性率为0.13%和0.20%。县级疾控医疗机构均能开展疟原虫显微镜镜检,乡级卫生机构仅45.74%能开展;县级疾控、县级医疗和乡级卫生机构疟防人员近5年培训率分别为40.00%、21.59%和10.07%,县级和乡级临床医生培训率为10.64%和11.86%,镜检人员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率为11.31%和5.46%。结论陕西省疟疾流行已处于较低水平,但基层在疟疾诊断,健康教育,疟防能力建设方面还需提高。  相似文献   
10.
全国2005-2015年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005-2015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为各地进一步推进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系统)以及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年报系统),收集2005-2015年全国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5年,全国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疟疾病例215 353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69 577例,占32.31%,间日疟116 267例,占53.99%,恶性疟20 887例,占9.70%,三日疟233例,占0.11%,卵形疟703例,占0.33%,诺氏疟1例,混合感染280例,占0.13%,未分型病例7 405例,占3.44%;病例主要分布在安徽(99 766例,占46.33%)、云南(47 057例,占21.85%)、海南(18 136例,占8.42%)、河南(14 544例,占6.75%)和湖北(7 976例,占3.70%).人群分布中以男性为主(146 185例,占67.88%);主要集中在10~35岁(85 712例,占39.80%);死亡病例274例,其中恶性疟244例,占89.05%.全国年报系统共报告本地感染疟疾病例172 184例(占79.95%),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43 165例(占20.04%),不明来源病例4例(0.01%).其中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比例从2005年的18.26%上升到2015年的98.73%.乡镇级、县级、地市级和私立医疗机构各报告病例123 156例(占57.19%)、47 324例(21.98%)、19 299例(8.96%)和1 462例(0.68%).乡镇级、县级、地市级和私立医疗机构的发病到诊断间隔平均天数分别为5d、10d、15d和5d,诊断到报告的平均天数分别为1d、2d、1d和1d.结论 全国疟疾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和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的消除疟疾工作仍面临较大挑战.此外,输入性疟疾已成为消除疟疾工作的重大威胁,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和管理,做到病例的及时发现和诊断,防止引起当地继发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