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膈肌麻痹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对 1 1 7例心脏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膈肌麻痹发生率为 1 1 .1 % ( 1 3/1 1 7) ,均为左侧膈肌麻痹 ,病人年龄为 1 6~ 5 4岁。小于 1 6岁的无膈肌麻痹发生。膈肌麻痹多发生在手术时间长、阻断时间长、需多次灌注冷晶体液和多次心包内放置冰泥的病人。结论 :膈肌麻痹与术中心包内放置冰泥 ,导致膈神经冻伤有关。避免冰泥直接接触膈神经 ,可降低膈肌麻痹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缩窄性心包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外科手术治疗是惟一有效的手段。我院2006-07-2010-05对26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8例,年龄18~65岁。其中发热伴心包积液4例,有结核病史4例,心包剥脱术后1例。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悸、气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006年4月至2012年1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行主动脉瓣下狭窄疏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治疗情况随访10~78个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例患者中围术期死亡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余患者均恢复良好。所有患者无房室传导阻滞、瓣周漏、残余漏等严重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残余轻微主动脉瓣听诊区收缩期I一Ⅱ/6级杂音,但无需再次手术治疗。随访10~78个月,除失访1例外其余患者心功能均达到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I一Ⅱ级,工作生活均未受明显影响。结论主动脉瓣下狭窄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手术效果的关键是术中彻底疏通左心室流出道,同时应避免损伤传导束和切穿室间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辅助装置进行多支血管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效果。方法:2003年6月-2006年11月本院多支血管病变冠心病患者35例,利用心尖吸引器辅助吸引上提心尖或左室侧壁,应用心脏吸引装置辅助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术中患者侧壁及下壁靶血管显露良好,术野改善,血压平稳,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结论:对于多支血管病变(尤其是心脏较大)的冠心病患者,运用心脏吸引辅助装置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可显著改善侧壁和下壁冠状动脉的显露,保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脏跳动下靶血管的准确切开和良好吻合。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常见于神经内科患者,严重者可演变为脑梗死。2003年1月至2004年3月,我科有2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住院行抗凝治疗。其中6例多次发生TIA。经积极处理而完全缓解,避免了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械瓣置换患者抗凝期间血栓相关事件的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对瓣膜置换手术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栓塞相关事件者均为二尖瓣置换病人,其中院内急性瓣膜血栓形成1例,院内TIA6例,出院后脑栓塞2例。TIA病人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非TIA病人明显增高。结论:抗凝开始时间、抗凝的理想水平应依据对栓塞危险分析而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容易促使病人发生TIA。应加强对高危患者尤其是华法令减量调整用药过程中的抗凝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7.
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循环冲洗在供肺保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循环冲洗在供肺保存中的作用。方法:12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肺动脉冲洗组)和实验组(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循环冲洗组),每组6只。供肺经过24h保存后采用离体肺循环灌流模型再灌流60min。灌流中观察2组肺动静脉血氧分压差(△po2)、二氧化碳分压差(△pco2)、肺动脉压(pPA)、气道压(pAW)、静态肺顺应性(Cstat)的变化和2组保存末、灌流末肺组织和灌流末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总磷脂(TPL)、卵磷脂(PC)、卵磷脂/总磷脂(PC/TPL)、卵磷脂/鞘磷脂(L/S)的变化。比较2组间肺质量湿干比(W/D)。结果:实验组灌流中△po2、△pco2、Cstat明显高于对照组,pPA、pAW明显低于对照组,保存末、灌流末肺组织和灌流末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TPL、PC、PC/TPL、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W/D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循环冲洗能保护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从而改善供肺保存和再灌注后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8.
供肺保存和再灌注期间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供肺保存和再灌注期间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变化。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非缺血保存组)和实验组(缺血保存组),对保存和再灌注期间的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进行了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保存后肺组织总磷脂(TPL)和卵磷脂(PC)含量明显降低,卵磷脂占总磷脂的比例(PC/TPL)降低,卵磷脂与鞘磷脂比(L/S)降低。实验组再灌注后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TP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补充治疗在供肺保存中的作用。方法:12只实验动物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供肺保存16h时经支气管注入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供肺经24h保存后采用离体肺循环灌流模型再灌流60min。灌流中观察肺动静脉血氧分压差(ΔPO2)、二氧化碳分压差(ΔPCO2)、肺动脉压(PAP)、气道压(PAW)、静态肺顺应性(Cstat)的变化。对灌流末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总磷脂(TPL)、卵磷脂(PC)、卵磷脂/总磷脂(PC/TPL)、卵磷脂/鞘磷脂(L/S)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间肺重湿干比(W/D)。结果:实验组灌流中ΔPO2、ΔPC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P、PAW明显低于对照组。灌流末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TPL、PC、PC/TPL、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W/D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供肺保存期间补充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改善供肺保存和再灌注后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0.
对我院1999~2 0 0 3年应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出现术后脱发14例总结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10例,女7例,年龄7~6 9岁。其中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4例,二尖瓣置换5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4例,法乐氏四联症根治3例,冠状动脉搭桥1例。1.2 方法 用芬太尼、潘可罗宁、司可林快速诱导插管,麻醉维持用芬太尼、潘可罗宁静脉注射,并辅助吸入氨氟醚、异氟醚。手术中采用仰卧位,肩下垫枕,头枕部直接接触手术床。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则在头颈部两侧置冰袋用于头部降温。自2 0 0 2年起,采用自制的中空圆圈状头枕,使患者的头枕部悬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