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对58只中华大耳白兔采用戊巴比妥钠耳缘静脉麻醉、眼球脱臼、术后睑裂缝合及上皮瓣方位等方法,来建立Epi-LASIK动物模型。结果 58只兔中2只因术中追加麻醉出现并发症而死亡,2只因建模后眼部感染而放弃,成功建立模型54只。54只兔术后12~40 min苏醒,喂养2周,期间4只兔出现麻醉侧耳缘缺血性坏死。结论采用3%的戊巴比妥钠耳缘静脉注射麻醉、术中眼球脱臼、术后眼睑缝合及鼻侧角膜上皮瓣的方法来建立Epi-LASIK动物模型是可行的,也为Epi-LASIK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不同切割深度对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治疗效果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切割深度可预测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6 年4 月至2017 年7 月在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行SMILE的近视屈光参差患者58 例(116 眼)。以预期切割深度较深眼为A组,对侧眼为B组。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高阶像差等。记录患者术前平均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矫正眼压、预期切割深度,并计算实际切割深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2组的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均大于1.0。术后1个月,A组角膜总高阶像差(t=3.747,P=0.001)、球差(t=3.308,P=0.002)、垂直彗差(t=3.507,P=0.001)的增加量较B组大。A、B组分别发生2 眼和3 眼一级弥漫层间角膜炎,经治疗后均痊愈。A组预期与实际切割深度的差值较B组大(t=4.250,P<0.001)。预期与实际切割深度的差值与预期切割深度(r=0.397,P<0.001)、眼轴长度(r=0.350,P=0.002)、SE(r=-0.308,P=0.007)均有相关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到公式:预期与实际切割深度的差值=0.171×预期切割深度-8.201。结论:SMILE适应证范围内,不同切割深度不会影响手术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有效性。预期切割深度较深眼引入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和垂直彗差较大,预期切割深度越深可预测性越差。另外,预期切割深度的可预测性与预期切割深度、眼轴长度、术前SE等呈弱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BK)矫正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后双眼近立体视的变化。方法选择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48例(90眼),其中高度屈光参差组32例(60眼),重度屈光参差组16例(30眼),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双眼近立体视的变化。结果术前屈光参差程度(4.75±2.83)D,术后为(0.35±0.15)D。SBK术后6个月84眼裸眼视力达到1.0或以上,较术前戴框架眼镜的78眼明显提高。术前戴框架眼镜的正常立体视、异常立体视和立体视盲分别为15、15和18例,而SBK术后6个月正常立体视、异常立体视和立体视盲分别为28、14和6例;SBK术后6个月的近立体视明显优于术前戴框架眼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度屈光参差组近立体视明显优于重度屈光参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BK有助于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近立体视的建立。早期干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戴镜习惯,有助于患者近立体视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角膜外伤的增多以及大量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的应用 ,使真菌性角膜病有明显上升之势 ,因早期诊断困难、病程缓慢、治疗手段有限、疗程长 ,使之成为感染性角膜病中致盲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我院自 1997年以来共收治了真菌性角膜病患者 19例 ( 19只眼 ) ,男 13例 ,女 6例。发病前有明显植物外伤史者 13例 ,单疱性角膜炎 3例 ,倒睫 1例 ,有戴角膜接触镜史 1例 ,原因不明 1例 ,其中 8例由外院治疗 2周后病情未能控制或恶化而转入我院。病人在确诊前的病程为 1周至 2个月 ,大多数近 1个月。眼部情况 :右眼 8例 ,左眼 11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角膜中央厚度采用角膜内皮细胞计与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分别应用角膜内皮细胞计和超声角膜测厚仪对79例(79只右眼)的中央角膜厚度进行测量,对两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应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检测的角膜厚度均值为(541.10±26.65)μm,角膜内皮细胞计检测的均值为(532.91±24.44)μm.后者显著低于前者(P<0.001),两者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0.893,P<0.001),回归方程角膜内皮计测量值=(89.89+0.819)×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值.角膜内皮细胞计测量值低于超声测厚仪测量值.结论 角膜内皮细胞计和超声角膜测厚仪均能为我们提供角膜中央厚度值.临床应用时应知道两种检查方法之间的差异,用同一种仪器随访患者才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Epi-LASIK)及PRK术后角膜上皮及基质的愈合过程,探讨Epi-LASIK术后上皮瓣对角膜创后修复的影响。方法:中华大耳白兔33只,随机分为观察组30只,正常对照组3只。观察组兔随机一眼行Epi-LASIK,另一眼行PRK,术后1、7天,1、3、6个月观察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于各时相点处死动物取角膜并行HE染色,通过角膜组织病理学观察比较角膜上皮及基质愈合情况。正常对照兔不作手术。结果:术后Epi-LASIK组上皮愈合过程较PRK组缓慢(P〈0.05),Epi-LASIK组Haze程度较PRK组轻;角膜组织病理学显示,Epi-LASIK组术后3~6个月时角膜上皮厚度及角膜前基质细胞数明显低于PRK组(P〈0.05)。结论:Epi-LASIK上皮瓣在术后角膜创面的愈合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程新梁  张元钧  陈辉 《眼科研究》2010,28(8):766-770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角膜的愈合规律,并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比较。方法建立兔近视性Epi-LASIK及近视性改良PRK动物模型,用锥虫蓝-茜素红活性染色法观察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活性,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瓣变化、上皮修复过程和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通过角膜组织病理学观察角膜上皮及基质的愈合反应。结果 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67±0.41)d,而PRK术后为(2.75±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0,P=0.000)。PRK术后即刻和3d、5d角膜上皮瓣细胞活性率分别为(85.83±2.07)%、(48.67±3.41)%、(91.33±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060,P=0.000)。Epi-LASIK术后角膜瓣逐渐融解并被新生上皮取代,上皮愈合过程较改良PRK缓慢。PRK术后haze分级高于Epi-LASI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2)。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术后1个月时2组上皮均明显增厚,3个月时上皮细胞排列仍不规则,6个月时上皮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术后3~6个月时Epi-LASIK组角膜上皮厚度已基本接近正常,与PR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Epi-LASIK组角膜前基质细胞数明显低于PRK组(P〈0.05)。结论 Epi-LASIK术后上皮瓣活性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上皮修复较慢。与改良PRK比较,Epi-LASIK术后上皮细胞形态变化和上皮增厚程度较轻,角膜基质细胞恢复快,haze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