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手部腱鞘巨细胞瘤(TGCT)的术前诊断、手术治疗、功能锻炼及复发因素,为手部TGCT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手部TGC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彩超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情况,分析手部X线检查结果,随访患者并行浅表局部彩超检查,嘱患者填写《密歇根大学手概况问卷调查表》(MHQ),同时采用E-link测量患者患侧与健侧握力3次,计算患侧手与健侧手的总主动活动度(TAM),评价患者主观满意度和患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3例手部TGCT患者,其中包括男性4例,女性19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8.5±15.1)岁。左手12例,右手11例;局部结节型TGCT(L-TGCT)21例,弥漫型TGCT(D-TGCT)2例。患者的术前彩超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均一致,术前X线检查无骨质损害。随访6~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0±6.5)个月,浅表局部彩超检查见肿物复发1例,复发率4.3%。2例D-TGCT患者患侧握力和TAM值较健侧明显降低,21例L-TGCT患者患侧握力和TAM值与健侧比较无明显差异。MHQ得分,80分以下3例,80分以上20例。结论:彻底切除TGCT可降低复发率,术后积极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微型骨锚修复急性闭合性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起点或止点损伤,观察术后疗效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4例15指急性闭合性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起点或止点损伤患者,采用切开、微型骨锚植入重建断裂侧副韧带起点或止点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2周拆除石膏,进行保护性功能练习,复查患者患指侧方应力试验及关节活动度(ROM),观察指体有无肿胀、畸形和疼痛,X线有无骨锚松动、脱落,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为10.7个月。所有患者指间关节被动活动稳定、无疼痛,关节ROM 70°~110°,平均91°;Dargan评定,优1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3.33%。结论:采用微型骨锚治疗急性闭合性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起点或止点损伤的方法简便易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个掌背动脉轴形皮瓣联合应用修复指蹼不规则创面并重建指蹼的方法,评价其修复效果。方法:我科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9月对6例手部指蹼不规则创面患者,应用相邻的两个掌背动脉轴形皮瓣进行联合移植一期修复,术后随访皮瓣的存活情况、重建的指蹼功能、供区病损情况、密歇根手功能简表等评价创面的修复效果和手功能恢复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性锤状指的手术方法,评价穿针挤压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骨性锤状指患者采用切开直视下克氏针穿针挤压复位骨折块并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术后患者远侧指间关节(DIP)屈伸情况、骨折愈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4个月获得随访患者27例。根据Crawford评定标准评估疗效,术前DIP伸直受限10°~25°或存在明显的屈曲障碍者8例(29.6%),DIP 伸直受限>25°或存在持续疼痛者20例(70.4%);术后DIP可充分主动屈伸活动、静息或活动时均无疼痛者21例(77.8%),DIP可充分屈曲、伸直受限0°~10°、静息状态下无疼痛者6例(22.2%)。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关节面对位满意,无骨髓炎及创口感染、坏死等并发症,锤状指畸形无复发。结论:采用克氏针穿针挤压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简便易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神经递质作为神经细胞之间及神经系统与效应器之间传递的化学信号物质,在维持神经系统微环境稳态的同时,对脊髓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也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别的神经递质呈现出复杂性、持续性和连锁反应性等特点,其相互协同或拮抗地参与了脊髓神经再生的过程。神经递质主要包含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不同种类的神经递质在脊髓神经再生中的调控机制不尽相同,甚至在不同阶段同一种神经递质对神经再生的作用亦不相同,其中胆碱类神经递质的早期释放量能够间接表明脊髓神经的损伤程度,但其过度释放也是加重脊髓神经继发性损害的原因之一,而在神经的再生过程中胆碱类神经递质水平的下降也是造成神经再生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单胺类神经递质更多与兴奋传导有关,脊髓神经损伤后可通过增加神经兴奋传导而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脊髓损伤后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度释放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不足继而引起的神经递质动态失衡,是造成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的主要机制。现对近年来脊髓神经损伤后各种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及其参与脊髓神经再生过程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神经再生障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