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阿司匹林作用下Lgr 5蛋白在COX-2高表达的HT-29细胞及COX-2阴性表达的SW480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阿司匹林能抑制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SW480中Lgr 5蛋白的表达,并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P<0.05);两种细胞中Lgr 5蛋白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抑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Lgr 5的表达,从而达到预防结直肠癌的目的,其机制可能涉及到COX-2途径和非COX-2途径,且以非COX-2途径为主。  相似文献   
2.
钟益锴  陈艳玲  廖永美 《江西医药》2022,(11):1749-1751
目的 探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中微量金属和铜蓝蛋白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江西省胸科医院收治的6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疾病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观察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微量金属和铜蓝蛋白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中微量金属和铜蓝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的血清铁、锌离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铜离子、铜蓝蛋白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抗结核治疗后,观察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活动性肺结核组血清铁、锌离子水平逐渐上升,铜离子、铜蓝蛋白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该疾病患者实施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血清铁、铜、锌和铜蓝蛋白浓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阿司匹林对HT-29、SW480结肠癌细胞株CD13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人结肠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结肠癌干细胞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SW480在不同浓度阿司匹林(0、2.5、5.0、10.0mmol/L)作用下CD133的表达变化.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133+细胞在HT-29细胞株中的比例为88.37%±1.00%,在SW480细胞系中的比例为65.22%±1.50%.用阿司匹林干预后,随着阿司匹林浓度的增加,CD133在结肠癌细胞系HT-29和SW480中的表达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41±1.09,55.31±1.07vs73.45±1.04;28.28±0.30,42.27±0.78vs58.96±0.09,均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抑制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SW480中CD133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药物淋巴细胞刺激试验(DLST)诊断抗结核药物所致超敏反应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江西省胸科医院住院的初治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超敏反应的患者60例。同期选取本院初治肺结核治疗过程中未发生超敏反应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以药物激发试验(DPT)作为判定何种药物所致超敏反应的金标准;分析DLST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乙胺丁醇(EMB)、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所致超敏反应的诊断价值。结果 DLST诊断INH、EMB、RFP、PZA所致超敏反应的灵敏度分别为52.38%、50.00%、43.48%、58.33%,特异度分别为97.98%、99.09%、97.94%、100.00%。结论 DLST在诊断患者因何种抗结核药物所致超敏反应上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对指导临床应用抗结核药物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 我国既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又是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大国,结核病合并乙肝很常见。从理论上来说,对于肺结核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抗HBV治疗或优化抗结核方案均可能减少肝损伤的发生。目的 探讨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及肝损伤后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江西省胸科医院、南丰县人民医院、都昌县第二人民医院、共青城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30例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记为肝损伤组),并根据性别、年龄、来源按1∶1匹配同期于四家医院完成抗结核治疗且未出现肝损伤的230例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作为对照(记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依据患者预后情况将肝损伤组患者分为死亡亚组和好转亚组,分析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出现肝损伤后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受教育水平、酗酒史、乙肝e抗原(HBeAg)、HBV-DNA水平、预防性抗HBV治疗情况、抗结核治疗方案、预防性护肝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性抗HBV治疗〔OR=1.88,95%CI(1.55,3.04)〕、抗结核治疗方案〔OR=5.16,95%CI(1.90,14.02)〕是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230例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中好转214例,死亡16例。两亚组患者合并感染情况、肝损伤发生时血清白蛋白水平、预防性抗HBV治疗情况、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性抗HBV治疗〔OR=1.61,95%CI(1.13,2.28)〕、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OR=3.07,95%CI(1.45,6.49)〕是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出现肝损伤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预防性抗HBV治疗、抗结核治疗方案是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影响因素,而预防性抗HBV治疗、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是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出现肝损伤后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HT-29中肿瘤干细胞干性标记物CD44蛋白受阿司匹林不同药物浓度的影响变化,从而探讨阿司匹林是如何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方法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检测结肠癌细胞系SW-480、HT-29中CD44的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阿司匹林(0、2.5、5.0、10.0 mmol/L,即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作用下,CD44在COX-2阴性表达的SW-480细胞及COX-2高表达的HT-29细胞表达影响。结果 SW-480、HT-29中存在CD44阳性细胞,2种细胞表达的CD44荧光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系SW-480、HT-29中CD44的表达,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P<0.05),2种细胞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细胞系SW-480、HT-29中存在CD44阳性细胞,阿司匹林能抑制肿瘤干细胞干性标记物CD44的表达,其抑制可能是通过COX-2及非COX-2途径,该抑制作用可能是阿司匹林能预防结肠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