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4+/CD25+与CD28+/TCR+T淋巴细胞亚群对预测进展期鼻咽癌患者预后的潜在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53例进展期鼻咽癌患者(鼻咽癌组)的外周静脉血样本,应用葡聚糖 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淋巴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与CD28+/TCR+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根据联合放化疗后随访18个月的结果分析CD4+/CD25+与CD28+/TCR+T细胞亚群水平与鼻咽癌复发的关系。同时选取29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 鼻咽癌组的外周血CD4+/CD25+和CD28+/TCR+T淋巴亚群占总淋巴细胞的百分率为(10.6±2.7)%和(1.9±0.6)%,与对照组的(7.7±2.0)%和(2.9±1.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和CD28+/TCR+T淋巴亚群占总淋巴细胞百分率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6.9~8.5)%和(2.5~3.2)%,将鼻咽癌组的CD4+/CD25+T细胞分为正常组(≤8.5%)和升高组(>8.5%),CD28+/TCR+T细胞分为正常组(≥2.5%)和降低组(<2.5%)。鼻咽癌外周血CD4+/CD25+T细胞升高组在治疗后18月内的复发率为32.1%,明显高于正常组的8.7%(P<0.05);CD28+/TCR+T细胞降低组和正常组的复发率分别为23.3%和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CD25+T淋巴细胞亚群是潜在的可评价进展期鼻咽癌患者复发风险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高温热疗诱导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发生凋亡作用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及空白对照组细胞,采用40~41℃,2h聚束微波亚高温热疗分别作用于两组细胞,用AnnexinV—FITC/PI法检测两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聚束微波亚高温(41℃,2h)热疗可以诱导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凋亡,凋亡细胞数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结论:聚束微波亚高温热疗可能通过诱导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鼻咽部肿物活检确诊均为非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76例,给予顺铂单药同步放化疗。化疗方案具体为顺铂80mg/m2,静脉滴注,于放疗第1、22、43天进行;放疗采用常规分割照射,5次/周,鼻咽平均剂量74Gy(70~78Gy),同步放化疗结束后评价其近期疗效并随访远期生存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ERCC1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76例鼻咽癌组织中ERCC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2.1%(32/76)。ERCC1蛋白表达与鼻咽癌的T分期、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N分期无关(P>0.05)。ERCC1蛋白阳性表达者的有效率(RR)为75.0%(24/32),ERCC1阴性表达者的RR为97.7%(4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获得随访的72例患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1.0%、83.3%、79.0%。ERCC1阴性表达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2.4%、87.8%、80.5%,ERCC1阳性表达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7.9%、77.4%、77.4%,两者的中位生存期(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ERCC1阳性表达者中不同分级的中位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C1蛋白的表达可能是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医学模式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了健康而与疾病做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从古至今,它经历了神灵主义、自然哲学、机械论、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几个阶段的转变[1].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工作者在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恶性肿瘤的起病、发展、治疗、康复、预后,无不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进行,其治疗与康复无不是在社会、医护人员、家属和患者共同参与下完成.积极主动的探索现代医学模式下肿瘤学临床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血清中CEA、CA125及CA153的水平及其变化在不可测量病灶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在我院化疗的不可测量病灶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化疗前后血清中CEA、CA125及CA153的检测结果,分析3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及其变化与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的81例患者中,54.32%(44/81)的患者3种肿瘤标志物处于正常水平(标志物阴性组),45.68%(37/81)的患者有1种或1种以上的标志物高于正常水平(标志物阳性组),标志物阴性组患者中位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9.0个月,显著长于标志物阳性组的9.8个月(P=0.007);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9个月 vs 37.7个月,P=0.06)。化疗后任一标志物下降Ⅱ度以上者的中位PFS显著长于下降Ⅰ度者(10.2个月vs 5.2个月,P=0.008)。结论 化疗前血清中CEA、CA125及CA153升高的不可测量病灶晚期乳腺癌的无进展生存期较短,化疗后任一标志物下降Ⅱ度以上可预测该类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获益情况。  相似文献   
6.
当前,不少的研究资料提示全身静脉给药或是浆膜腔内灌注血管内皮抑制素均对恶性浆膜腔积液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与化疗联合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安全性好,耐受性高。但迄今为止,只有通过载体携带在体内合成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来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动物研究及小样本的临床研究的资料。因此,明确证实血管内皮抑制素在恶性浆膜腔积液的治疗作用尚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联合丝裂霉素治疗对蒽环类及紫杉类和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及铂类等多药耐药后的晚期难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多药耐药的晚期难治性乳腺癌患者18例,治疗方案:第一天静脉滴注培美曲塞500mg/m2及丝裂霉素6mg/m2,21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有效率为27.7%(5/18),疾病控制率为61.1%(11/18),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4.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1.6个月。Ⅲ~Ⅳ度药物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4例(22.2%),血小板减少1例(5.6%)。结论:培美曲塞联合丝裂霉素治疗对蒽环类及紫杉类和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及铂类等治疗失败后的晚期难治性乳腺癌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olliday交叉识别蛋白(holliday junction recognition protein,HJURP)基因多态性与含奥沙利铂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 收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42例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一线治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样本,采用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HJURP基因7个位点进行分型,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化疗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 42例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为21.4%,HJURP基因多态性与DCR无关(P>0.05)。全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 1.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4.4个月。携带rs3771333位点A/A型患者较A/C型患者的mOS更长(6.0个月 vs 1.3个月,P=0.016)。HJURP基因多态性与含奥沙利铂方案治疗的血液毒性、胃肠道毒性及神经毒性无关。结论 HJURP基因rs3771333位点多态性与含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HCC的预后有关,携带A/A基因型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miR-122过表达/干扰表达慢病毒质粒干预HBV稳转优势单克隆株HepGA14,观察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病毒DNA (HBV DNA)表达功能的变化.方法:构建miR-122过表达和干扰表达慢病毒质粒,以最佳感染复数MOI值侵染HBV全基因组1.3倍体HBV稳转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索拉非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应用索拉非尼治疗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计算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DCR)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运用Kaplan-Meier法估计总生存期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并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78 例患者资料,中位随访时间为192 d(95%CI:173~218)。无一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稳定(SD)48例(61.5%),进展(PD)30例(38.5%)。中位生存期(mOS)和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mPFS)分别为196 d(95%CI:173~218)和96 d(95%CI:93~98)。不良反应大多数为1~2级,手足皮肤反应是影响索拉非尼治疗的最主要因素。年龄、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感染)是DCR的独立影响因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既往化疗是影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活动状态评分(ECOG PS)是另一个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的疾病控制率,安全性较好。ECOG PS评分、Child-Pugh 分级、既往化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