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廖乐琴  汤永谦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1):1849-185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aVR导联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78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依据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将病例分为抬高组和无抬高组。结果:梗死相关血管为主干病变的抬高组、无抬高组分别为18例和0例,ST段抬高组与无抬高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如果aVR导联ST段抬高可能提示有严重的左主干病变或严重的多支病变,且有严重大面积的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可逆性左室功能异常患者往往由于心理或生理受到打击而引起疾病的发生〔1〕。根据最新的心肌疾病分类方法〔2〕,该症状被确定为应激性心肌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形成明确的结论,且容易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因此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对提高该疾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42例,  相似文献   
3.
我科2004—08以来,对3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实行介入封堵术,取得满意效果,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女性,年龄15~55岁,平均35岁。均经临床心脏彩超等综合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ASD(继发孔性),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3例房间隔缺损直径分别为20、24、31mm,无肺动脉高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睡眠是人体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良好的睡眠有助于人体的身心恢复,而睡眠障碍是慢性心衰患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笔者通过多年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对慢性心衰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有一定的体会,现总结如下。1相关因素1.1病理、生理因素慢性心衰患者由于心肌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3-11~2007-03共完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9例,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2例,年龄38~70(平均46)岁。均有突发性背部剧烈疼痛史及高血压史,入院后行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急诊冠脉介入术后动态心电图ST段回落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术(PCI)后24h内心电图ST段不同程度回落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首发ST段抬高型ANI患者46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根据发病至再灌注治疗间隔时间分为≤6 h组和>6 h组,分析其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中治疗前后ST段的回落程度。结果治疗后2、4、8 h患者ST段回落指数均>50%,≤6 h组(分别为72.00%±0.20%,84.00%±0.11%,88.00%±0.11%)均高于>6 h组(55.00%±0.21%,65.00%±0.11%,69.0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观测ST段回落指数能有效评价A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程度,是最简单易行的评估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术后12个月患者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观察我院100例病窦综合征并首次安装VVI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检测起搏器安置术前和术后12个月血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结果 两组起搏器安置术前、术后12个月血NT-proBNP水平,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无明显变化(P>0.05),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血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术后心脏收缩功能影响小,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中,体表12导联心电图判断主动固定电极固定的可靠性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56例患者,男37例,女19例,年龄55.73岁,平均65±9岁,符合永久性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右室电极采用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12导联心电图,连接好肢体导联,而V,导联连接起搏电极远端,记录心内膜损伤电流,同时与美敦力公司2290型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的损伤电流进行对比。结果V,导联测定的损伤电流sT段弓背上抬振幅至少≥5mV1且高于R波振幅,持续至少5rain时,与美敦力公司2290型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的损伤电流的可靠指标相一致。螺旋电极旋出15min后,最后测定起搏参数,均符合起搏阈值≤1.0V、阻抗300~1000Ω、R波振幅≥5.OmV156例患者中,除3例右室流出道植入失败,被迫改为心尖部起搏外,另53例临床3个月随访发现,无一例电极脱位。结论12导联心电图机V1导联测定的损伤电流,可以作为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可靠性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