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全麻下核心及体表温度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全麻后核心和体表温度的变化及二者的关系。全身耗氧量和产热量变化对核心体温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19例全麻政地择期开颅手术的病人,以鼓膜温度为核心温度,足背和指尖温度为体表温度,臂指温度差为外周血管舒缩指标,连续观察诱导前、诱导后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2h、3h,停药时、停药后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6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麻术后早期寒颤与非寒颤病人体温恢复和耗氧量变化的关系。方法:随机对21例寒颤和29例非寒颤病人的鼓膜温度和耗氧量进行监测,比较两组病人手术结束到术后40分鼓膜温度和耗氧量的变化,并对寒颤前后耗氧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的鼓膜温度均无显著升高,升高程度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术后40分的耗氧量都高于手术结束时,寒颤病人耗氧量增加显著,寒颤后耗氧量高于寒颤前。结论:寒颤对全麻术后早期病人体温恢复没有显著影响,相反增加耗氧量。  相似文献   
3.
选择全麻病人44例,ASAⅠ~Ⅱ级,分为异氟醚和普鲁卡因两组。术前用药为阿托品和苯巴比妥钠。快诱导后分为异氟醚吸入和普鲁卡因静滴维持麻醉。采用线型温度感应监测鼓膜温度,检测点为维持麻醉前(T1)、手术结束时(T2)、手术后10(T3)、20(T4)、...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头皮神经阻滞、切口浸润麻醉和硬脑膜表面麻醉下,大脑皮质功能区手术唤醒试验中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麻醉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大脑皮质功能区手术的胶质瘤病人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异丙酚组(SF组,n=20)和瑞芬太尼+异丙酚组(RF组,n=20)。在头皮神经阻滞、切口浸润麻醉和硬脑膜表面麻醉下,SF组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0.1~0.2 ng·ml~(-1),RF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1~2 ng·ml~(-1),开颅期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3~6μg·ml~(-1),唤醒期为1μg·ml~(-1)。观察循环、呼吸、颅内压的变化,计算脑灌注压,记录唤醒时间。结果两组循环稳定,术中自主呼吸,SpO_2在98%以上。呼吸暂停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两组均为45%。与术前比较,两组开颅期分钟通气量下降,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颅内压升高,SF组脑灌注压降低(P<0.05),唤醒期以上指标均恢复正常。RF组唤醒时间短于SF组(P<0.05)。两组唤醒后镇静程度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神经阻滞、切口浸润麻醉和硬脑膜表面麻醉下,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麻醉可用于大脑皮质功能区手术唤醒试验中。  相似文献   
6.
7.
硬膜外麻醉下体表温度变化及与核心温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下阻滞和非阻滞区域体表温度变化及与核心体温变化的关系.方法下腹部、会阴部和下肢单侧小手术病人22例,随机在硬膜外腔注入注射用水(对照组)或2%利多卡因(实验组),观察两组患者注液前、注液后5、10、15、20、25、30、35、40和45min的腋温、足背和指尖温度及前臂-指尖温度差的变化,以腋温作为核心温度,足背或指尖温度作为阻滞或非阻滞区域体表温度.结果对照组腋温轻微升高,足背温度轻微降低,指尖温度明显升高,臂-指温度差逐渐降低,由>0℃变为<0℃;实验组腋温明显降低,其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足背温度显著升高,指尖温度逐渐降低,臂-指温度差明显升高.结论硬膜外麻醉下核心温度降低与阻滞区域体表温度升高有关,体温调节使非阻滞区域外周血管收缩,体表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8.
全麻维持方式与术后寒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不同的全麻维持方式对术后寒战的影响。方法 随机采用全吸入、静吸复合及全静脉维持麻醉,观察三组病人寒战发生率、术后出现寒战的时间及级别、鼓膜湿度的变化。结果 三组这进战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吸入组出现寒战的时间比静脉组显缩短,寒战最高级别三组无显著性差异。三组病人术后鼓膜温度都显著低于诱导后10分钟的温度,吸入组降低最多,静脉组降低最少。结论 预防术后寒战,全静脉维持麻醉显著优于全吸入维持麻醉。  相似文献   
9.
末梢灌注指数监测全麻患者应激反应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末梢灌注指数(TPI)监测全麻患者应激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颅脑外科手术患者20例,ASAⅡ级,连续监测手指刑、指端皮温(T)、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收缩压(SP)、舒张压(DP)及心率(HR)。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后1min(t1)、3min(t2)、气管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即刻(t4)、插管后1min(t5)、上头架前即刻(t6)、上头架后即刻(t7)、上头架后1min(t8)、切皮前即刻(t9)、切皮后即刻(t10)、切皮后1min(t11),记录各指标。结果 与t0比较,t1-11时BIS降低,t1-7、t9-11。TPI增高,t2-7、T9-11时SP降低,t2-4,t6-11时DP降低,t3-6时HR减慢,t7时HR增快,t6-11T升高(P〈0.05);与t3比较,t4,5时BIS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喇降低、SP和DP增高(P〈0.05);与t6比较,t7,8时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I降低、SP和DP增高、HR增快(P〈0.05);与t9比较,t10,11时BIS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I降低、SP和DP增高(P〈0.05)。TPI与SP、DP和HR呈负相关,r分别为-0.618、-0.481、-0.335(P〈0.01)。结论 TPI可无创、实时、连续地监测全麻患者应激反应状态下交感张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1.全麻下核心及体表温度的变化目的:探讨全麻后核心和体表温度的变化及二者的关系,全身耗氧量和产热量变化对核心体温降低或恢复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19例全麻下行择期开颅手术的病人,以鼓膜温度为核心温度(从诱导后10分开始),足背和指尖温度为体表温度,臂-指温度差为外周血管舒缩指标(从诱导前开始),连续观察诱导前、诱导后10分、20分、30分、40分、5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